第二十章、徐瑞大婚
且說遼州各事,都在順利進行,都很順利:張郃部四十萬人,在鬆江龍江兩郡,以曲轅犁及牛馬開荒土地千萬畝。徐晃四十萬人於長春延吉兩郡,開荒八百萬畝。關羽十萬人開荒百萬餘萬畝。張飛十萬人在襄平南,開鐵礦。許褚典韋領虎噴衛受徐瑞密令在遼東五龍、四道溝地區,勘探開采金礦。消息嚴密封鎖,除此隻有田豐一人知之。所有虎噴士兵,為一級戰鬥戒備,周邊百十裏均以封鎖。
不知不覺三月過去了,光和四年過了一半,田地裏的稻子,綠油油一片,一望無際,準備抽穗了。一行萬人的隊伍向遼陽進發。“終於快到了,但願堯兒所言是真!”。這一行人,便是自毋極縣搬遷過來的甄家,甄逸當初讓甄堯跟徐瑞來遼東,先主糧曹後至商業司,未曾回鄉探家,但時常書信往來,向甄老爺子敘述了兩年來的見聞,徐瑞的所做作為,絕密除外。感受遼東的變化,和徐瑞的一步步發跡,言語之中多有透漏甄家搬遷遼東之意,特別是在聽聞徐瑞封得:鎮東將軍、遼陽候、遼州刺史之後,更加強烈的要求老爺子搬遷過來。甄逸有此封疆大吏作為女婿,也是甚為滿意,當日沮授前來商議婚事的時候,聞得沮授冀州名士,亦拜徐瑞為主公,便不再猶豫,在大婚之前一月,帥全家老小,錢財家丁,舉家遷往遼東,一個來月,至光和四年七月末,終於趕到。
徐瑞在來之前,便以收到消息,著人於遼陽城東,選地百餘畝,見造新宅,雖不奢華,但是卻也是別有格調,是為聘禮之一。甄家為徐瑞的付出,實在是不少。此番前來投靠,徐瑞感激的陪著甄薑爬了一趟千山。帶甄家眾人到來時,徐瑞親自帥千人出門十餘裏,迎接。是夜在刺史府把家宴。徐瑞亦請父母來,兩家人都到了,兩家父母並排而坐,徐瑞一家居右,甄家居左,甄薑於兄妹同坐。甄逸開口說道:“賢婿當年毋極縣,拜訪我之時,拿拜帖的字,寫的可是真差,以為是個俗人鄙夫,還曾故意刁難一翻;後來見到香皂,甚感此物可以聚財,於是當以為是個巧匠。本以為是為財來,造得奇巧物,賣於富貴家,卻本想居然所圖甚大,居然坐起無本買賣,一分錢不出,一張配方,分去數成利潤,還拐走了我長女。但真正讓老夫看重的卻是因為那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此一句,勝卻我數倍,特別是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何其灑脫,我亦內心動蕩,做如此之句者,絕非愛財之人,當是山野大才隱者。事實呢,卻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又是布衣寒門。那麼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此子正應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我就應下一句:千金散盡還複來!”眾人皆笑,原來還有這麼一翻故事,徐瑞不得不佩服:“嶽父大人,當初散得那千金,早已複來了吧,我記得當初說好香坊司賺錢七三分,我七,嶽父大人三,兩年多了,我可沒取。”
“還算你孝順,不枉我花錢給你買了個太守,給錢糧還給人。香坊司確使我甄家賺了許多,嗯,確實很多,說進入鬥金,都是謙虛了,這千金散,回來的不僅快,而且更多,還更繼續穩定,不錯。不過呢,你拐騙我甄家長女跟你流落瓢潑,來此遼東之地受苦,你可有愧於甄薑?”甄逸轉而正色。
徐瑞亦摸不清頭腦,這是哪門子事啊,說翻臉就翻臉不成,難不成古代的商人都這麼世俗鬥狠,不過馬上大婚,不敢失禮,也確實有愧於甄薑,難不成嶽父嫌棄聘禮少了,有可能。“嶽父大人,訓斥的是,著實委屈了甄薑,有愧也,不知嶽父大人,指教我如何彌補?”徐瑞詢問道。甄薑亦道:“爹爹,女兒心甘情願,缺也不委屈,爹爹莫要如此說嘛”“當年便是如此,真不知道你當初怎麼相中的。”轉由厲而笑:“賢婿,我此番甄家舉族前來,是來散財的,嗯,散萬斤,散十萬斤,如何?”
徐瑞心中一愣,果然,還是為錢,為錢這倒好辦,畢竟老丈人還是很疼徐瑞的,想到此不禁開心。“嶽父大人,這有何難,別說你十萬斤,現在就是你有百萬金,我都能幫你散掉,不知嶽父大人,有何其他要求?”
甄逸一聽,呀嗬,貌似有點不對,不是這麼出招的,這小子變套路了,“賢婿何以教我?”
“七三比例照舊。但是這次呢,一來需要的錢太多,百萬金恐怕也是不夠,需要嶽父傾全家以資,不過賺錢確實更多,醞釀三五年,甄家可稱為天下首富,甚至錢糧堪比洛陽那位。二來,當需嶽父大人及甄家從此依附與我,不知嶽父大人意下如何?”徐瑞很是玩味的說道。
甄逸亦驚,洛陽那位,那豈不是比皇帝還有錢,眼珠一轉:“敢問錢從何來?”
徐瑞笑道:“此乃絕密,即使我兩家是姻親,你是我嶽父,但是畢竟我徐家家族底子太小,若非嶽父大人先答應,小婿則緘口不言。”
“散去,可複來?”甄逸急切問道。
“不僅可複來,還可富貴也!”徐瑞特意把“貴”字咬的很重。
“如此,我相信賢婿,我甄家舉族依附。如此可以說了吧。”甄逸下定決心,為商業最是受不了可以發財的機會,甄逸更是如此。徐瑞起身行至甄逸身邊,耳語幾句。甄逸立刻驚詫大喜:“此言當真?”“當真!”
“果然果然也!”徐瑞耳語的是:我今有金礦,他日為金殿!
且說徐瑞發請柬,邀請參加大婚。光和四年八月初八,遼州文武百官都來賀喜。高句王、烏桓三王,連右北平烏桓部,唯一沒有歸順的汗魯王烏延也是前來。百姓士兵聞得徐瑞大婚,十餘萬人,都帶著糧食或者牛羊等,爭相送與刺史府,整個一條擠滿了賀喜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