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巨鹿元皓亦拜主
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
徐瑞一行眾人自毋極縣拜別甄家,一路西行,入常山國界,竟九門入真定,今河北石家莊附近。著急尋人四處打探趙家村。尋至。趙雲不在,隨師東萊散人槍神童淵拜師拜學藝未歸。隻見雲長兄趙雲及妹趙雨,此時趙雲十二歲,六歲上山,學藝十年,十六歲下山正欲黃巾起義。趙風問徐瑞何以知其弟,徐瑞答曰:吾精修占卜,算得舍弟趙雲,乃是大將之材,今日特來結交,趙風聞之大喜,想趙家皆是布衣,弟藝成可為大獎,如何不喜?徐瑞告趙風曰:“吾河東楊縣人,徐瑞徐子榮,立誌內安百姓於水火,外驅異族於國門。他日舍弟已成,可尋我,我亦以兄弟待之。”留下糧食數石,錢財數千而去。趙風感,記為心事,以後分說。
出真定,沿汶水而行幾百裏,到巨鹿郡大陸澤,感陳勝吳廣之曆史首次起義,功大,太史公將陳涉列為世家。如今亦是179年,史書所記載,黃巾起義乃是184年初,如是五年不足,如今要加快速度才行。
四月,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眾人行至巨鹿縣,著即尋找田豐。
田豐,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帶)人。師從大儒鄭玄,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禦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助袁紹計破公孫瓚,平定河北,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采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在官渡之戰時極力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袁紹戰敗,袁紹因曾不聽田豐之言而羞愧,逢紀又在袁紹麵前進讒言,田豐被袁紹殺害。羅貫中:“巨鹿田元皓,天姿邁等倫。周朝齊八士,殷室配三仁。直諫幹袁紹,忠心救兆民。堪嗟牢內死,黃土蓋麒麟。昨朝沮授軍中失,今日田豐獄內亡。河北棟梁皆折斷,本初焉不喪家邦!”連老羅亦是昔此才。
眾人行至田家村。徐瑞下馬,親至,其餘人皆村口等候。漢朝名士都很驕傲,地位也是很高,極重名聲。田豐又極具才華,徐瑞亦是小心謹慎。剛正不阿之人,該如何?一路村中詢問,文人不知。原因村裏田豐學問最高,家中最富。對村民族人熱情友善,但凡有人困難,豐必自助也。閑時於村中,教授兒童,代謝文書,起名賜字等等,威望頗高。聽聞是尋田先生,引路而崇敬。“先生,有人來訪。”“請入。”
徐瑞進入,但見一文士,於院中跪坐於書案前,對麵十餘兒童年齡不一,正在聽講。豐見有客來訪,曰:“汝等多習,我去會客。”目視徐瑞,隻覺儀表堂堂,附庸文雅,白麵書生,不是常人,身高體強,英武霸氣,不是凡人。“先生請入書房一敘。”
入而坐定。
“先生何以知豐?”
“我本河東楊人,徐瑞徐子榮,早聞先生大賢,今特來請教。”
“大賢不敢當,請教亦不敢耳,吾觀先生亦是飽學之士,又兼英霸之氣,當是文武雙全之人,真乃大才。豐不過一曲曲山野匹夫,苟居於田,何敢稱賢。”名士都是如此嗎?
“先生過謙,昔穆公發百裏奚於市,文王拜薑尚於渭,何意於地呼?”
田豐為之一愣,這是何許人也。以百裏奚,薑尚,比喻我是為誇讚,我亦不敢受。秦穆公,周文王,其自比呼?“豐之才,不及百裏奚,薑太公百一。不知子榮,自比穆公、文王若何?”
“吾之才當不及萬一。但縱使如此,我亦立二人之誌也!不知先生以何為?”
田豐一聽,真是驚詫,初出茅廬之青年,卻有如此豪氣之人,雖是欣賞,卻也禁不住哂笑:“先生雄心壯誌,不可謂不大不高。而然秦穆公,乃是稱霸一方的諸侯,先秦始皇贏氏之祖,為秦橫掃六國奠定了不少基礎;周文王本是商朝西伯侯,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薑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邘等國;建都豐京,為武王滅商奠基;舊傳《周易》為其所演。除此之外,創周禮,被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稱文王為:三代之英。此二人者,都是大才大賢之人。若說二人之誌,都是為了強國,而且都是在皇室衰落之時。勵精圖治,而其後人卻是滅了先朝,開創新朝的皇帝。小友以此二位大賢為誌的榜樣,難不成要稱霸一方,企圖造反不成?如此賊人,還不速去,不然立刻將其拿下,送往官府,以治謀逆之罪,須臾間身受兩處。念你年輕,我所不忍,願你好生悔悟,多修經典,免得空來一遭!哼!”
“哈哈……先生何必自誤!你我心知也。昔日孟子雲: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在我看來,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先生熟讀經典,豈不聞:鄒忌諷齊王納諫?如今帝之蒙蔽,何其之深!田先生,以為何如?”徐瑞自然有備而來。
田豐神色稍緩,這一刻也開始重視眼前之人,觀其言行,非常之人,對曆史的引用也頗為精確。如今的朝堂,田豐豈會不知?於是想探聽徐瑞目的在何:“當今天下如何?”
“天子昏聵,朝綱不振。十常侍朋比為奸,外戚,黨人相互內鬥。百姓疾苦,掙紮於水火。異族狼顧,窺伺於邊關。昔當年暴秦,何以強大?陳勝吳廣秸稈而已,高祖、項羽繼而往之,秦二世而亡。觀今,這分明是閹黨一家的天下,忠君賢達之人,多受排擠殘害,明言不能進諫,命令不得已行。閹黨之流,上下勾結,欺君罔上,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大漢子民,苦久矣。然民不堪重壓,民不可活而不得不不反。一旦百姓有****,外族隨機而入,大漢飄零幾何焉?先生可聞太平道呼?以吾觀之,天下之亂之始,便是這太平道人。”
“太平道實乃妖人!”田豐憤曰。
“閹寺黨人,亦妖人呼?”
“豐曾在朝中任侍禦史,隻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為今之計,耕田教書而已。”
“若如此,豈不埋沒先生大才!吾甚惋惜之!先生精讀史書,忍見黎民處於水火而不顧?”
“若救黎民,必先重清流,重清流則必先諸閹寺。帝尊張讓為父,趙忠為母,封列候,如此寵幸,何以諸?外戚黨人皆無法。昔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前車之鑒,難矣難矣。”田豐長歎。
“先生以為,諸了十常侍,天下就太平了嗎?隻怕是死了張讓,出了王莽。閹黨、外戚,你方唱罷我登場,粉墨重彩交相為亂,等加上一些黨人的左右搖擺,立場不堅,這大漢根已爛,救不了了。”此話端的是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