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兵兵力、士氣都很旺盛,咱們不能和他們正麵交戰。朝廷隻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咱們隻需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穀。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穀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但蔚州刺史王侁反駁他的建議說:“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隻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便可。”劉文裕也讚成王侁。
楊業說:“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
王侁卻說:“將軍一直號稱‘楊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這句話似乎激怒了楊業,楊業對眾人說道:“我是不怕死的,隻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得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什麼戰功,對敵人也沒有造成什麼有效的傷害。現在您責怪我為何不死,那麼我理應擋在大家的前麵。”
楊業將要出發之時,哭著對自己的老搭檔潘美說道:“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早就應當處死。皇上非但沒有殺我,反而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交給我兵權。此次不是我放過敵人不去攻擊,隻是想等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並指著陳家穀口說道:“各路軍馬在這裏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到這裏,就用步兵夾擊敵人救援你們,否則,咱們都會被敵人所殺。”潘美於是便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穀口擺開陣勢。從寅時一直守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托邏台眺望敵軍動向,以為契丹軍隊被打敗撤走,便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了穀口。此時潘美已經來不及控製局勢,於是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裏。不久便聽說了楊業戰敗的消息,隨即帶兵後退。
而此時楊業卻還在跟遼軍奮力交戰,從中午直到傍晚,果然來到了穀口。一看沒有了人,就拍著胸膛非常悲慟,繼續率領部下士兵奮力作戰,身上受了十多處傷,士兵也傷亡慘重,但楊業依然親手殺了好幾十上百的敵人。戰馬受了重傷不能在前進了,於是楊業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楊延玉也在此戰中戰死了。楊業歎息說:“皇上待我很豐厚,我期望征討敵人保衛邊境來報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脅迫,導致軍隊被打敗,有什麼臉麵活著呢!”於是絕食三天而死。楊業的英勇事跡一時間被傳為佳話,隨即遼國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了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的忠魂。
宋太宗聽說以後,非常悲痛惋惜,隨後下詔說:“拿著刀劍保衛國家,聽到戰鼓聲便想起楊業將軍。將軍盡力殺敵,氣節豪邁,如果不對其追封表彰,如何弘揚忠義剛烈!原雲州觀察使楊業真如堅硬的金石,他的氣節讓風雲激蕩。他本是隴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於軍隊,誓立戰功。正指揮虎狼般的軍隊,防守邊境報效國家。可是各將領不遵守約定,不上前救援。楊業帶領孤軍,陷入敵陣,其剛毅忠烈,視死如歸。古人之中,也沒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舉行典禮,來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靈魂有知,應當了解我的深意。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賞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將軍潘美降職三級,監軍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劉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朝廷又封楊業的長子供奉官楊延朗擔任崇儀副使,二子殿直楊延浦、三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三伯咳了幾聲頓了頓又接著說道,“這是史料中的記載,而這張羊皮中也對此戰做了詳細的記載,之前的部分與史料中的記載基本上是吻合的,唯獨楊業被捉這節說得更加詳細。”
夏老爺子接著話茬道,“這楊業雖然遭了遼軍的埋伏在軍勢上是處於下風的,但是畢竟是一代名將‘楊無敵’,又豈是那麼容易便能被活捉的?遼軍在蕭太後的率領下極力的想打壓一下宋朝的氣勢,所以下令必須要活捉楊業,而雖然經過數次攻勢,取得了一些優勢,但是仍舊沒能得逞。而此時,之前提到的那個耶律漢寧便主動請纓,在楊業撤退的山中布陣,結果使楊業所率領的宋軍幾乎損失殆盡,雖然這個陣法布的有些倉促,但是已經初步具備了天門陣的雛形。而之後這個耶律漢寧又根據宋遼交接的各個位置相繼推演出了天門陣的各種變數。而咱們所看到的那張圖,便是所推演的其中一張。根據位置分析,估計正是處於晉城與焦作交接處的那個逍遙河穀。”
這老哥兒倆算是說起了相聲,你一句我一句,這夏老爺子剛說完,三伯又接了過去,先是嘿嘿一笑,扶了扶花鏡,“這個羊皮也印證了一處曆史疑案啊!這個耶律漢寧在史書中有記載的也隻出現過這麼一次,但是之前史學界普遍認為這段記載是將耶律斜軫誤讀成了耶律漢寧。這張羊皮在實物與文獻層麵證明了耶律漢寧這個人的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