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北京的專家把影印的殄文字典給寄了過來,倆老爺子便開始忙活著翻譯手上的那塊兒羊皮,這本殄文字典不同於傳統意識上的傳統字典,隻能整本字典得翻來翻去,逐字得翻譯,而且字典中主要都是一些常用字,有些字就算是翻遍了整本字典都沒能找到對應的翻譯。倆老頭也隻能先找出能翻譯出來的字,然後將不能翻譯的空出來,全都找到之後再根據漢語的語境語法來翻譯,倆老人家在家裏閉門造車數天可算是取得了一點兒突破性的進展。
老哥倆兒研究了一會兒之後便給李承虞去了個電話,接電話的是李媽媽,李媽媽叫來李承虞接了電話。李承虞接完電話之後便匆忙出了門,李媽媽也是一陣的納悶,這回家沒幾天總往外跑,但是畢竟是去長輩的家,估計也不會有什麼事兒,便也沒有再多想。
來到夏老爺子家,一進門便聽到倆老爺子在那兒你一言我一語的,見李承虞來了之後,便招呼過去,將兩人的研究結果給李承虞講了起來。
之前的猜測果真沒有錯,這塊羊皮中記載的確實是陣法,而且還記述了墓主人生平的一些故事。墓主人姓名叫做耶律漢寧,這位耶律漢寧本是一位漢人,但是年少的時候經曆了戰亂,從小見識了國破家亡,並且在戰亂中被兵士逼迫墜落懸崖,目睹了父母在自己眼前被害,從小心中就對南方漢人之間的征戰充滿了厭惡,甚至於說是仇恨,直到後來流落到北方的遼國。由於從小便聰敏好學,年少時便跟隨一位易學大師學習奇門陣法、風水堪輿,並且熟讀戰陣兵法,少年時便才華出眾,成年後便在遼國做起了謀士、軍師,在之後的宋遼之戰中多次與宋軍交手。
而與其交手過的,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在我們後世的戲文中經常出現的楊家將,也就是楊業、潘美所率領的宋軍。而在羊皮裏也記載了那次交戰,而且羊皮中還隱藏著一個在當時可以算是國家級的機密,那就是之前大家猜測的天門陣,而布下這座天門大陣的便是這位耶律漢寧,當時宋遼兩國交戰,耶律漢寧奉命與潘美、楊業的這一路聯軍交戰,會戰於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帶,史稱“雍熙北伐”。
既然提到楊家將就不得不提到楊業,楊家將經過時代說書人、戲曲人的傳承已經變得戲劇化,偏離了曆史的真相,像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等等都是無稽之談,但這位楊業卻是確有其人的。楊業,並州太原人。其父楊信,曾任五代十國時期後漢的麟州刺史。而楊業從小便灑脫時人稱其有俠氣,善於騎馬射箭,喜歡打獵,而每次打獵,所得獵物都比別人要多好幾倍。曾經還對他的隨從說:“我將來若當將軍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成年後輔佐後漢的劉崇,擔任保衛指揮使,因為驍勇善戰出名。多次升遷直到建雄軍節度使,多次立下戰功,每次交戰都能取勝,當時國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楊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征討北漢,因為平時就聽說過楊業的名氣,曾經還以重金懸賞尋求過他。在宋太宗征討北漢的戰爭中,後漢國勢衰弱,楊業所守的古城當時已經非常危急了,所以楊業便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以保全性命。劉繼元投降宋朝以後,宋太宗便派使者召見了楊業,見楊業英氣十足,堪稱帥才,非常得高興,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軍隊回朝以後,便任命楊業為鄭州刺史。宋太宗因為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很有經驗,又接連改任他任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宋太宗還私下密封錦囊給他,賞賜的財物也非常得豐厚。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打雁門,楊業奉命領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了遼兵,殺死了遼國駙馬遼國侍中蕭咄李,活捉了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此也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自此戰之後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的旗號,即刻逃遁。鎮戍邊疆的主將大多都妒忌他的才敢與軍工,有人甚至在暗地裏上書誹謗楊業,但宋太宗閱畢之後,從不多問,封好奏章交給楊業,以示對其的信任。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楊業的功成名就是因為與遼國的交戰,而其敗績,甚至說是人生中的大劫也與此有關。雍熙三年,宋太宗決定興兵北伐遼國,收複丟失的燕雲十六州。下令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兩路行營都部署,任西路軍的主將,楊業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左右護軍。
各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軍隊一直攻打到了桑乾河畔,雖然楊業、潘美這一路取得了很好的戰績,但是中路、東路的進攻卻屢遭失利,尤其曹彬的部隊,剛開始便出師不利,所以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也回到了代州。不久,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安全,一路保護百姓的南遷。當時遼國蕭太後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再次攻陷了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