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損失了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旅順港被日本人殺得雞犬不留。這不僅僅是恥辱!縱使是太平天國也沒有讓大清帝國如此驚慌失措!大清朝麵對著自建立以來的最大危機!
雖然表麵上是即位的光緒當政,但所有人都明白,慈禧太後仍舊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所有的失敗應該由她負責。部分官員產生了嚴重的不滿情緒,紛紛上書,呼籲停辦慶典,將祝壽費用移作軍費。
戶部尚書翁同更是在奏折中極力渲染戶部籌款的艱辛,上書請求“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本來好好的一個生日,還沒過就成了這個樣子。慈禧大怒,也就有了那句“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悲劇從這一刻開始,求和、求和,大清丟了台灣澎湖,割讓了山東半島,拋棄了朝鮮藩國,花了三千萬兩買回了祖宗龍脈遼東,又賠了兩億三千萬白銀,從此偌大的帝國開始迅速崩潰。正所謂: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終成土灰
宣統元年(1909),慈禧這個把持大清朝政長達47年的女人,終於拋下了千瘡百孔、內憂外患的江山社稷,離開了人間,卒年74歲。按照中國傳統的“東為大,西為小”的觀念,鹹豐帝的正宮皇後慈安本應葬在定東陵的東邊,慈禧隻是懿貴妃,應該葬在定東陵的西邊。可是慈禧要處處高人一等,於是在慈安太後離世時重修了兩宮的陵寢,把自己的陵寢置於定陵東麵。重修後的慈禧陵使與之毗鄰的慈安陵黯然失色。
慈禧使用了大量珍貴硬木裝修自己的陵寢,並飾以貼金掃赤的工藝,這即使是在明清兩代皇陵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除此以外,慈禧生前酷愛的珍珠、瑪瑙、寶石、玉器、金銀器皿等也一同陪葬於棺內,總價值高達1億兩白銀。民間傳說她將清帝國300年來積攢財富中的一半帶入了墳墓。慈禧棺木內底部鋪有7寸厚的金絲織寶珠錦褥,綴有大小珍珠1萬多顆,紅寶石85塊,白玉200多塊,錦褥上鋪有一層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鋪五分重的珍珠2400粒。屍身上蓋著一條織金的陀尼經被,用撚金織成,綴有珍珠800多粒,鳳冠由無數珍珠寶石鑲嵌而成。墓內還隨葬有無數稀世珍寶。
1928年6月,河南軍閥孫殿英盜挖了慈禧陵墓,不僅掠走了所有的財物,更是把慈禧的屍身暴露在棺外。慈禧希望死後能繼續享受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堆土灰。
一代賢後 香消玉殞——同治皇後
世人皆知皇帝不好當,其實皇後也是不容易做的。皇後不僅要母儀天下,還需要處理好三宮六院複雜的妻妾關係,甚至要討好皇太後。皇家也是尋常家,普通家庭常見的婆媳之爭在皇室時有發生,如果碰上了惡婆婆,皇後的結局會更加悲慘,同治皇後便是很好的例子。
才貌雙全的皇後
同治皇後阿魯特氏生於鹹豐四年(1854),她的父親是大清“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唯一摘得狀元桂冠的旗人崇綺。清廷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為漢人所得。因此同治四年(1865)崇綺被欽點為狀元時,引起了滿朝議論。還是眾大臣商議“隻論文章,何分旗漢”,才確定了他的狀元名號。
出生在這麼一個書香門第,阿魯特氏自幼受到父親的教導和熏陶,文化修養頗高。
她容貌俊俏,書法娟秀,左手能寫一手好書,美名傳遍了滿洲和蒙古各部。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已經17歲了,兩宮皇太後決定為皇帝選後立妃。在皇後的人選問題上,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的意見出現了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認為她淑慎端莊、知書達理,足以母儀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大了2歲;而慈禧更傾向於選擇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認為她聰穎俏麗,且出身高貴。據說慈禧選擇富察氏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那就是富察氏年輕,閱曆淺,易受擺布。
兩宮太後僵持不下,於是將選擇權交給了同治。慈禧原以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會按照自己的旨意辦事,誰知同治對阿魯特氏一見傾心,將玉如意遞給了她。慈禧大為惱火,對阿魯特氏有了芥蒂。
在慈安和同治的堅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同年二月,兩宮太後頒布懿旨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時,封富察氏為慧妃,知府崇齡之女赫舍裏氏為瑜嬪,前任副都統賽尚阿之女阿魯特氏為珣嬪。
在這幾位後宮妃子中,慧妃年齡最小,瑜嬪、珣嬪容貌出色,但皇後蕙質蘭心、文采出眾,《清宮詞》裏有一首讚美她的詩:
詠同治皇後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
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棒打鴛鴦驚春夢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同治舉行大婚典禮,迎娶場麵盛況空前。在新婚之夜,據說同治還對這位狀元之女進行了一番文學上的考察,阿魯特氏出口成章,對唐詩能夠背誦如流,令他愈加愛慕敬重。
兩人新婚燕爾,恩愛非常,招來了慈禧太後的不滿。慈禧對同治立阿魯特氏為後早已耿耿於懷,為了給皇後下馬威,她故意抬高鳳秀之女富察氏的地位,在冊封妃嬪時,富察氏被封為慧妃,是品級最高的。按照慣例,妃嬪的冊封禮與皇後的冊立禮同日舉行。但在同治大婚之日,隻有慧妃的冊封禮同日舉行,瑜嬪、珣嬪的冊封禮被安排到1個月以後。
現在看到同治與皇後纏綿廝守,恩恩愛愛,對她喜歡的慧妃卻不理不睬,守寡多年的慈禧不免生出了幾分妒意和惱意。她派太監監視皇帝皇後的行為舉止,並對同治下諭:“慧妃賢惠,雖屈居妃位,宜加眷遇。皇後年少,未嫻宮中禮節,宜使時時學習。毋得輒至中宮,致妨政務。”
這話說得蠻橫無理,直截了當地說皇帝常到中宮,便是妨礙了政務,簡直是強行將同治從阿魯特氏身邊拉走。同治不敢違抗太後懿旨,卻也不願違背意願去親近他不喜歡的慧妃,於是幹脆獨居乾清宮。
阿魯特氏獨守空房,對於婆婆的強橫,她委曲求全,常常半夜垂淚至天明,但表麵上絕不流露出半點不滿,對慈禧太後仍是恭敬。但是慈禧對她的反感卻絲毫無減,這主要也與阿魯特氏的性格有關。阿魯特氏為人不苟言笑,也不善逢迎。她深受禮教熏陶,端莊正派,有意無意襯托出慈禧的低俗。有一次,阿魯特氏陪同慈禧看戲,當台上演到男歡女愛時,慈禧看得津津有味,她卻轉頭麵壁,不願觀看,慈禧勸了多次,阿魯特氏也不願回頭,這讓慈禧非常難堪,對她愈加厭惡。
阿魯特氏身邊的人勸她要討慈禧歡心,處理好與慈禧的關係,她卻認為對長輩尊敬即可,用不著對慈禧阿諛奉承。親人對她的處境感到憂心忡忡,阿魯特氏安慰道,她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地位不是輕易可動搖的。清製規定,皇帝大婚時,隻有皇後的鳳輿才能經過大清門、午門、太和門到坤寧宮“降輿”,其他宮妃隻能由神武門進宮。
探聽到皇後此言的太監加油添醋回報給了慈禧,這可惹惱了她。慈禧通過選秀女入宮,從低品級的貴人一步步攀上了權力頂峰,她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從大清門風風光光地入宮。阿魯特氏的話讓慈禧想起了初入宮的低微身份,她咬牙切齒,認為阿魯特氏故意輕視自己,從此有了將阿魯特氏置於死地的念頭。
夫妻黃泉下相聚
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同治出痘。阿魯特氏焦急萬分,立刻帶領六宮供奉“痘花娘娘”,為皇上祈福。十一月,天花出盡,卻餘毒未清,由於餘毒侵入經脈,沒多久,同治的病情急劇轉下,腰部紅腫、潰爛以至流膿。
在這種情況下,阿魯特氏衝破慈禧的阻攔,去看望病重的同治,並不顧髒臭,擦拭膿血。看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她心如刀割,不覺淚流滿麵,傾訴獨居宮中、備受虐待之苦。同治強打精神安慰她:“你暫且忍耐,總有出頭之日。”不料這話被慈禧布置在宮中的耳目聽見,立即向慈禧彙報。慈禧勃然大怒,闖入暖閣,拽住阿魯特氏的頭發,一邊往外拉,一邊痛打,並揚言要杖責皇後。
杖責是懲罰太監和宮女的手段,慈禧此舉,分明是要侮辱阿魯特氏。病床上的同治看著這一幕,又驚又怒又急,氣急攻心,竟暈了過去,宮內頓時亂成一團,慈禧才未對皇後動刑。驚嚇之下,同治的病情更嚴重了幾分。同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去世,終年19歲。14天後,兩宮太後發布懿旨,封阿魯特氏為嘉順皇後。
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阿魯特氏逝於儲秀宮,年僅22歲,距同治去世不過75日。對於阿魯特氏的死因,官方說法是皇後過於悲痛,抑鬱於心,乃至抱病而死。這一說法含糊不清,有許多可疑之處,阿魯特氏年紀輕輕,才22歲,平時身體健康,怎麼會突然死去?於是阿魯特氏自殺而死的傳聞在民間傳開,有人說她吞金而死,有人說她吞鴉片而死,也有人說她是服毒而死。
無論哪種死法,都是屬於自殺。同治死後,阿魯特氏在宮中的境況愈加險惡。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治的堂弟載被擁立為帝,即光緒。如此一來,她的地位便格外尷尬,既不是皇後又不是皇太後,教她何地自處?
據說阿魯特氏的父親崇綺曾試探性地請示慈禧如何安置皇後。慈禧冷酷地回答:
“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意思是讓皇後殉葬。崇綺驚得目瞪口呆,但也隻能照辦。恰巧阿魯特氏寫來一張字條,詢問父親該怎麼辦。崇綺忍痛在字條上寫了個“死”字。
至於慈禧為何要將阿魯特氏逼上絕路,民間還有很多說法。有人說阿魯特氏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端華是慈禧的政敵,慈禧因而遷恨阿魯特氏。也有人說,阿魯特氏懷了孕,慈禧怕生了皇子,立為新帝,阿魯特氏成了皇太後,自己就不能垂簾聽政了。還有人說,同治臨死前寫了遺詔立儲,慈禧為了自己能掌權,私底下燒毀了遺詔,立自己屬意的載為帝,她擔心阿魯特氏把這一秘密揭發出來,故要將她治死。
死後仍遭劫難
阿魯特氏死時,同治的惠陵剛剛開工修建,所以她和同治的梓宮暫安於東陵的隆福寺。光緒五年(1879)三月,同治、阿魯特氏(孝哲皇後)入葬惠陵地宮。阿魯特氏死前遭受虐待,死後也不得安寧。1945年8月,清東陵的幾座帝後陵墓被盜,涉及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慈安陵。
惠陵地宮被打開,地宮和帝後棺槨中的隨葬物全被盜走。阿魯特氏身上的衣服被扒光了,值錢的飾物也被不法盜賊奪去,更令人慘不忍睹的是,她的肚子被剖開。社會上盛傳阿魯特氏是吞金而死的,盜賊為了取金子,所以殘忍地將她的屍體開膛破肚。
孤井空留恨——珍妃墜井真相
後宮是戒律最森嚴的地方,妃嬪不得出宮門一步,她們隻是皇室傳宗接代的工具,不能有自己的意誌和個性。但在清朝末年卻出現了一位離經叛道的妃子——珍妃,她打破了深宮中的死氣沉沉,但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珍妃入宮
光緒載4歲登基,到了光緒十四年(1888),他已經18歲了,慈禧太後再也沒有理由推遲皇帝的婚姻大事。很快,八旗開展了選秀活動,這次選秀的目的是確定光緒的皇後以及妃嬪。其實關於皇後的人選,慈禧太後心中早有了決定,那就是她的侄女、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
光緒十四年(1888)十月,慈禧太後和光緒在紫禁城保和殿確定最終的皇後和妃嬪人選。應召入宮的秀女們排成一列,共5人,首列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次為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末列是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
當時慈禧坐於上位,光緒站立在一邊,榮壽固倫公主(恭親王奕之女)及福晉命婦站在禦座後,前麵陳設著一張小長桌,上麵放置一柄鑲玉如意,兩對紅繡花荷包,這是定選證物。清例選中為皇後的,即將如意遞出,選中為妃子的,則遞出荷包。
慈禧已有合意人選,但她不願背上幹涉皇帝婚事的惡名,便指著秀女對光緒說道:
“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光緒自幼聽從慈禧的話,回答道:“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慈禧堅決讓他自己選擇。
光緒手持玉如意,走到德馨的兩個女兒麵前,剛剛要遞出。慈禧便大聲道:“皇帝!”並以嘴暗示位於首列的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光緒愕然,隨即領悟了她的意思,不得已將玉如意遞給了葉赫那拉氏。慈禧認為光緒喜歡德馨的女兒,一旦選入宮中,必與自己的侄女爭寵,便不容許他繼續選下去,匆匆命榮壽公主將荷包遞給長敘的兩個女兒,即瑾妃和珍妃。
同年十月初五,慈禧發出了兩道懿旨,一道立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後,另一道冊封長敘二女為瑾嬪和珍嬪。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五日,在皇後冊立禮的前一天,瑾嬪、珍嬪被迎入宮,分別住進永和宮和景仁宮。
珍嬪,他他拉氏,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生於光緒二年(1876)。入宮時,她才14歲。珍嬪膚色白皙,麵容秀麗,而且性格開朗,聰明伶俐。珍嬪給久居深宮的光緒帶來了清新的氣息,他在珍嬪身上看到了自己渴望脫離束縛的一麵。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慈禧六十大壽,瑾、珍嬪分別晉封為瑾妃、珍妃。
珍妃與慈禧的關係
野史小說都說慈禧太後厭惡珍妃,實際上在進宮之初,慈禧是很喜歡珍妃的。珍妃漂亮聰明,慈禧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慈禧知道她喜歡畫畫,便令宮廷女畫師繆嘉蕙教之,有進貢的稀罕之物,也必賞賜給她一份。
但是經過一係列的事情後,慈禧對珍妃逐漸產生了反感,這主要是珍妃叛逆的性格所致。慈禧個性守舊古板,在她看來,珍妃的行為簡直是不守婦道。
清朝末年,照相術已經傳入中國,卻被因循守舊的頑固人物視為“西洋淫巧之物”,甚至有人認為照相能攝去人的魂魄。珍妃對外界事物接觸比較多,好奇心強,便托人買來照相機。不僅在景仁宮,還在皇帝居住的養心殿以及其他地方,穿上各式各樣的時裝、不拘姿勢地照相。她穿的服裝在當時來說算是比較失體麵的,這讓慈禧很看不慣,而且那時的慈禧還沒有認識到照相機的作用,因此反對在宮中使用。珍妃不顧她的反對,公然在宮中照相,於是惹怒了慈禧。據說珍妃不僅給自己和別人照相,還暗中讓一個姓戴的太監在東華門外開設了一個照相館。此事被慈禧得知後,照相館被查封,戴姓太監也被杖斃。
此外,珍妃還喜愛女扮男裝,穿戴男子的冠服與光緒嬉戲,甚至還穿上皇帝的龍袍。慈禧聽聞後大怒,以為不成體統,教訓了她一頓,但此時尚無殺她之心。
珍妃真正觸怒慈禧的是她的幹政。她通過光緒提拔兄長誌銳為禮部侍郎,並破格提拔自己的老師文廷式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清朝晚期,賣官鬻爵已成了公開的秘密,珍妃手頭緊張,見慈禧巧立名目、大肆賣官,心中羨慕,也欲效仿之。光緒寵愛她,對她的話唯命是從,結果事情敗露。慈禧得知後,厭惡之感頓生,再加上備受冷落的皇後在旁哭訴獨守空閨之苦,於是慈禧決定嚴懲珍妃。
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後下發了一道懿旨,以“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的罪名將瑾妃、珍妃降為貴人。此後,還連降兩道懿旨,一道命皇後嚴加管理後宮,另一道讓瑾妃、珍妃謹言慎行,改過自新。慈禧特地下令將這兩道懿旨製作成禁牌,掛在內廷,以儆效尤。慈禧主要打擊的是珍妃,瑾妃因為受了妹妹的連累,也被降級。光緒再三求情也無濟於事。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月,慈禧才恢複了珍妃、瑾妃的封號。
珍妃雖然屢遭打擊,但是在朝政上,她仍然堅決站在光緒一邊,支持光緒變法,她的胞兄誌銳和老師文廷式,也是帝黨的一員。慈禧於是將珍妃歸入慫恿光緒叛逆的人中,對其惡感更甚。
魂斷孤井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幽禁於西苑瀛台。珍妃也因幹政被拘禁於紫禁城中的北三所,兩名宮女日夜輪流看守,門從外麵鎖上,飲食從門下送入。
珍妃原來所居的景仁宮被封,她位下的太監也受到牽連,不是被處死,便是被罰做苦役或驅逐。慈禧還諭令所有太監,不準為珍妃傳遞信息,如果查出,就地正法,絕不姑息。從此,這一對彼此相愛的眷侶遙遙相望,不得相見。珍妃直到死,也未能再見光緒一麵。
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後、瑾妃等逃往西安,珍妃卻沒有在隨行之列,在出逃之前,她墜井而死。關於珍妃的死,民間有種種說法。
有人說珍妃是自己跳井而死的,慈禧西逃前,因為不能帶太多人,所以讓珍妃回娘家避禍。可珍妃不識大體,死活要跟隨。慈禧一怒之下便讓她去死。沒想到珍妃倔強,說死馬上就跳井死了,旁人攔也攔不住。這是慈禧的後人說的,但是這一說法難免有為長者諱的意味,既然不能帶太多人,命珍妃回家避禍,那麼讓珍妃的姐姐瑾妃隨行又是何道理呢?
慈禧出逃前夕,已經有了將珍妃置於死地的念頭。有人說珍妃進言請光緒留在北京,主持議和。慈禧一怒之下命崔玉貴將其推入樂壽堂後的井中。也有人說珍妃並未說過讓光緒留京的話,是慈禧以不能任洋人侮辱為由將其害死。珍妃不願意死,慈禧便命令崔玉貴將她強行推下井,這口井後來被稱為“珍妃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