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歌盡桃花扇底風(四)(1 / 3)

不愛紅裝愛武裝——和孝公主下嫁和府

身為乾隆最寵愛的公主,和孝公主是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女。在皇宮中,她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生涯。出嫁前皇父嗬護,出嫁後公婆夫君疼惜,和孝公主可謂享盡人間幸福。然而政治風雲變幻莫測,隨著夫家的倒台,家產被抄,她也被連累,獨靠一人之力撐起和家。

備受寵愛的嬌女

乾隆共有10個女兒,其中有5個早夭,未及冊封,年長的4個女兒成年後相繼出嫁,到了晚年,隻有最小的女兒和孝公主承歡膝下。

和孝公主生於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其生母是惇妃汪氏。對於和孝公主的出生,乾隆欣喜若狂,自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皇十七子永璘出生以來,後宮便再也沒有響起過嬰兒的啼聲。而且對於已經65歲的乾隆而言,皇十女的誕生代表著他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他對公主寵愛有加。

惇妃性情殘忍,生下公主後恃寵而驕,乾隆四十三年(1778)將一個宮女鞭笞致死。乾隆大怒,將她降封為嬪,以示懲戒,然而出於對和孝公主的愛護,沒多久,又將她複封為妃。

和孝公主之所以得到乾隆的鍾愛,除了是幼女之外,還因為她長得很像乾隆,而且性情剛毅,酷愛身著男裝,跟隨乾隆出巡、打獵,騎射的功夫一點也不比男兒差。清宮中收藏著一幅戎裝女子畫像,以往被認為是“香妃”容妃的畫像,經專家考證,畫像中的女子極可能是和孝公主,畫像中的公主身穿戎裝,英姿勃發。

乾隆對和孝公主嗬護備至,她還沒有出嫁時,便賞賜她金頂轎,寵愛尤勝於其他公主。和孝公主13歲時,被封為固倫公主。按清朝體製,皇後所出之皇女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妃嬪所出之女與宮中撫養親王、郡王之女,隻能封為和碩公主,和孝公主的母親是惇妃,卻被破例封為固倫公主,可見乾隆對其恩寵有加。乾隆甚至還曾對和孝公主說過:“如果你是個皇子,我一定會傳位給你。”

這並不是不可能,乾隆雖然有17個皇子,但皇位繼承人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有13位皇子先他而離開人世。在早逝的皇子中,除了第一位皇後富察氏所生的嫡子永璉、永琮之外,還有他鍾愛、欲立為皇儲的皇五子永琪,剩下的為數不多且能平安成年的皇子又不能令他滿意。倘若惇妃生的是皇子,說不定清朝的曆史便會被改寫。

和孝公主不僅深受乾隆的寵愛,後宮妃子也對這個任性活潑的假小子十分疼愛,她給寂靜的後宮生活帶來了很多歡笑,出身於回部的容妃更是將她視如己出。容妃去世時,將自己收藏的珍寶財產分給家人和後宮妃嬪、公主,得到遺贈最多的,便是她喜愛的和孝公主。

門當戶對的佳侶

盡管和孝公主再怎麼像男孩子也終究隻是個公主,女子最好的歸宿就是找一個如意郎君。乾隆已經老了,他想趁自己還在世的時候,給和孝公主結一門好親事。什麼樣的男人才能配得上他最疼愛的小公主?自然是最俊美最能幹的男子。

乾隆左思右想,首先想到了和,然而和比和孝公主大了25歲,又是有妻室的人,公主是不可能嫁作妾室的。轉念一想,他想起了和有個兒子。和的長子是正妻馮氏所生,僅比和孝公主小了半個月。和有時會將長子帶入宮中,那個孩子與和長得一樣俊美,與公主剛好般配。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將和長子賜名為豐紳殷德,豐紳二字是滿語,意為福澤,並為年幼的豐紳殷德與和孝公主指婚。乾隆與和成了兒女親家,君臣愈加相得。

每年新春之際,頤和園便會模仿蘇州的商業街樣式建築一條買賣街,太監和宮女換上民間的衣服,扮作商販,皇帝以及後妃皇女會到“商鋪”裏逛逛,互相討價還價,享受一番小民的樂趣。

有一年,和孝公主陪乾隆逛街,隨行的還有和。和孝公主看中了一件大紅夾衣,撒嬌著讓乾隆買。乾隆指著和笑言:“讓你的丈人給你買。”和連忙給公主買下。

自此,和孝公主便稱呼和為丈人。

和孝公主13歲時被封為固倫公主後,便開始留發為成婚作準備了。以往下嫁外藩的固倫公主,例支俸銀一千兩,如果是在京居住,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給。但乾隆對和孝公主疼愛有加,特地下諭公主下嫁後可例支俸銀一千兩。

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一月,和孝公主下嫁豐紳殷德。豐紳殷德因而被封為固倫額駙,品級與固山貝子等同,官至都統兼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

公主大婚時,乾隆賞賜了大量財物,嫁妝比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下嫁大臣傅恒之子福隆安時多上若幹倍。婚後翌日,宮中又不斷賞賜珍寶財物至公主府第,顯示了乾隆對和孝公主的偏愛。公主歸寧時,朝中大官皆奉獻財物於公主轎前,即使是年老位尊的大學士阿桂也不例外。

多為相思苦的清朝公主

翻閱清代史書可以發現,清代公主的壽命多不長,而且極少有生兒育女者,即使有兒女,也多是額駙的妾室所生,這與公主的養育製度有關。公主出生後,一般由保姆喂乳照料。出嫁後,公主不是住在婆家,而是居住在皇帝賜予的公主府,額駙隻能住在府第外舍。公主不宣喚,額駙就不能入內室與公主同床共枕。

然而公主召喚額駙必須經過保姆這一關,每宣一次,公主和額駙必定要花費無數錢財賄賂保姆才能相聚。如果不賄賂,保姆便尋找借口百般阻攔,甚至加以責斥。公主性格柔弱,即使進宮覲見母親,也不敢述說其中苦事,隻能聽任保姆擺布,長年與額駙不得一見,以致抑鬱而死。

夫家倒台公主遭連累

雖然這是一樁政治婚姻,但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確實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兩人琴瑟和諧,十分恩愛,經常一同外出打獵。公主雖然是天之驕女,但毫無驕縱之氣,對公婆敬愛有禮,十分關心額駙的前途。婚後,有一年冬天,地上積雪甚厚,豐紳殷德玩心頓起,竟玩起了雪。和孝公主看見後,立即責備道:“年已逾冠,尚作癡童戲耶?”豐紳殷德見公主生氣,連忙長跪請求原諒才作罷。從此他用功上進,深受乾隆信任。

豐紳殷德年少輕狂,一度仗著父親和的權勢放縱朝野。和孝公主對和貪贓枉法的行為有所了解,對他說道:“你的父親承蒙皇父厚愛,卻毫無報答,反而專橫貪汙,我非常替你擔心。恐怕將來身家不保,我必會遭你所累。”

果不出所料,嘉慶四年(1799)正月,乾隆剛剛去世,嘉慶帝便迫不及待地向和開刀。和伏法,家產被籍沒,朝廷大臣建議剝奪豐紳殷德的爵位。按照封建社會的律法,父親獲罪,牽連到兒子是十分正常的。但嘉慶帝出於對和孝公主的考慮,讓他留襲伯爵,並將和家一半家產歸還給了公主及額駙。

嘉慶帝對和恨之入骨,和生前在劉村為自己建造的陵墓,因逾製被嘉慶帝強行拆毀,和自盡後竟然一時無墓可葬。在和孝公主的幾度懇求下,嘉慶帝開恩允許豐紳殷德及其堂兄豐紳宜綿出城料理喪事。豐紳殷德在劉村另尋新墳,草草將父親的屍首掩埋,並把母親馮氏、叔父和琳等人的墳地遷到此地。

和府倒台後,豐紳殷德頗為失落,心中煩悶,以飲酒作樂、縱情聲色排解憂愁。對於和孝公主,他心中十分矛盾,是公主的皇父給和府帶來了榮華富貴,但也是她的皇兄親手摧毀了這一切,而且她還因他受累,他該如何麵對公主呢?這件事後,豐紳殷德有意無意地避而不見和孝公主。

嘉慶八年(1803),和孝公主府長史奎福控告豐紳殷德“演習武藝,謀為不軌,並欲害公主,將妾帶至墳園於國服內生女各款。”嘉慶帝經過審理後,發現謀害公主之事純屬誣告,不過國服內侍妾生女確有其事,豐紳殷德也供認不諱。按照大清律令,在國喪期內,近支宗室27月內不嫁娶,遠支宗室及在京王公百官,期年內不嫁娶。嘉慶帝大怒,削去豐紳殷德爵位,令其閉門思過。

豐紳殷德心灰意冷,開始對道教產生了興趣,經常和方士之輩探討養生術。嘉慶十一年(1806),嘉慶帝授予豐紳殷德頭等侍衛,擢副都統,賜伯爵銜。不久,將他派遣至烏裏雅蘇台任職。豐紳殷德在任上秉公執法,頗有政績。然而在遠離京城的邊疆之地,他心中掛念京中的公主,加上本身體質羸弱,不久患上了癆病。

嘉慶十五年(1810),應和孝公主的請求,嘉慶帝許可豐紳殷德回京療養。然而就在當年五月,豐紳殷德病逝,年僅36歲。豐紳殷德與和孝公主曾育有一子,可惜幼子不幸早夭,身後僅留下妾室生下的兩個幼女。他死後,和孝公主持家政十餘年,內外整肅,得以小康。

道光三年(1823)九月,和孝公主在孤苦冷清中去世,終年49歲。道光帝對皇姑的遭遇深表同情,曾親臨公主陵墓前拜祭。

真正的紅顏禍水——慈禧太後顛覆河山

雖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對女人的歧視也根深蒂固。且不說孔老夫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是一句“牝雞司晨”,就為多少血腥提供了理由。然而更殘酷的是牝雞司晨真的帶來了不幸,與我們時代最近的例子,就是那位有名的老佛爺——慈禧太後。

葉赫那拉的詛咒

慈禧出身於葉赫那拉家族,傳說愛新覺羅家族和葉赫那拉家族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尤其是那句“興於葉赫,亡於葉赫”,更為慈禧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相傳葉赫那拉家族世代出美女,清朝皇室多與這個家族聯姻,僅皇後葉赫家族就出了三個,其他妃子、福晉更是數不勝數。努爾哈赤的母親就出自這個部落,而皇太極生母孝慈高皇後更是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之女。

在明朝末年,葉赫部非常強大,因為世代聯姻,努爾哈赤在統一蒙古與東北其他各部的戰爭中得到了葉赫部的大力支持。誰知硝煙尚未散去,努爾哈赤便轉過身來向葉赫那拉氏宣戰。領兵包圍了葉赫城後,努爾哈赤沒有立即攻城,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請求葉赫部投降。努爾哈赤的理由是女真人要團結成一個部落,才能反抗明朝的壓迫。可是葉赫家族卻不願被人統治,更不願再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賣命。於是努爾哈赤下令,隻要葉赫部的人投降,一律給以高官厚祿;凡是反抗的,一個不留,全部殺死。

葉赫部寧死不降,拚死抵抗,但是寡不敵眾,經過激烈的戰鬥,仍然被努爾哈赤攻入城中。葉赫部數萬族民被毫不留情地殺死,葉赫部的首領金台吉死前詛咒說:“即使我葉赫部隻剩下一個女人,也要讓愛新覺羅家族滅亡!”

據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清朝的曆代皇帝都避免冊立葉赫部的女子為後。而大清帝國正是在出身於葉赫部的慈禧主政期間走向了崩潰,因此後人說金台吉的詛咒應驗在了慈禧身上。

事實上,慈禧的葉赫部出身並沒有給她帶來任何影響。鹹豐二年,一個沒落的滿籍道員家中的17歲女兒被宮中選中,並被鹹豐帝賜號為蘭貴人,她就是日後執掌大清權柄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後。

現在的人們大多以為慈禧的乳名叫蘭兒,但據說慈禧的乳名其實叫杏兒。她出生時,她的祖父葉赫那拉·景瑞正好從河南回京休假,當時家裏種了幾棵白杏樹,在滿族人眼裏,白杏是高貴的象征,於是景瑞便給自己的孫女取名叫杏兒,大名則叫做杏貞,取貞潔之意。而後人常說的蘭兒、玉蘭的稱呼,應該是在進宮時改的。在當時,許多宮女進宮時都會另取一個新的名字,後人不知,才將這個名字當做是慈禧的乳名。

根據清朝後妃製度,後宮的位號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貴人列於第六等。據說鹹豐帝非常喜歡蘭花,蘭貴人這個封號似乎意味著剛剛入宮的杏兒就被皇上另眼相看了。僅僅5年後,蘭貴人就變成了懿貴妃,而且是鹹豐帝唯一的兒子的母親。這個22歲的女孩擁有了無限的未來。

殘酷但不血腥的開始

鹹豐帝沉湎酒色,出了名的不務正業,慈禧很早就開始替丈夫處理政務。讓人們真正認識到這個女人深沉一麵的是“辛酉政變”。鹹豐十一年(1861,農曆辛酉年)八月,鹹豐帝在熱河去世。離世前,他委派肅順等八位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子,以保證皇子成人後順利執政。鹹豐帝的這個計劃看似周密,卻低估了自己枕邊人的欲望。那時的慈禧還是27歲的懿貴妃,丈夫死了,兒子即將登基,她也就成了太後,眼看無上權力即將落入自己掌中,可是肅順這些輔政大臣卻完全控製了熱河行宮,一切政令措施都必須出自他們之手。這讓熱衷於權力的懿貴妃難以接受,她一定要奪回屬於她的權力。

肅順等人勢力強大,要想奪回權力,首先需要找到重量級的同盟。懿貴妃首先想到的就是恭親王奕。奕是鹹豐皇帝的親弟弟,據說當年兩人為了皇位曾各顯神通,無所不用其極。鹹豐帝當上皇帝後,雖然沒有要了這個弟弟的命,但也一直把他排斥在最高權力圈之外。奕才華出眾,始終有一批大臣支持他。鹹豐帝突然去世後,朝中一片混亂,奕隻想挽救祖宗傳下來的基業,對皇位暫時沒有興趣。從各方麵講,他都是一個合適的合作者。

可是如何才能瞞過輔政大臣們的眼線,聯係到此時還在北京城的奕呢?懿貴妃想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有一天,懿貴妃身邊的小太監安德海突然和皇後身邊的侍女吵了起來。懿貴妃為了尊重皇後,狠狠地處罰了安德海,並命首領太監把他遣送回京,派在“大掃處”做苦力。一個小小的太監受罰,當然不會被日理萬機的輔政大臣們當回事,安德海順利回到京城,輾轉見到了恭親王,把蓋有皇後私印的懿貴妃的親筆信交給了他。懿貴妃就是通過這封信,表達了希望恭親王能支持政變的願望。

除了恭親王以外,懿貴妃還利用安德海暗中拉攏了一大批對肅順等人不滿的滿漢官員,其中包括不少如大學士周祖培等很有影響力的官員,這些人成了日後懿貴妃掌權的最初政治班底。

同年九月二十九日,即1861年11月1日,懿貴妃已經成為慈禧太後,並與慈安太後趕在輔政大臣們之前回到北京。按照信中的計劃,恭親王奕帶著文武百官在德勝門迎接兩位太後。兩位太後容顏憔悴,顧不上回宮,就在當場向文武百官哭訴輔政大臣欺侮孤兒寡母的欺君行徑。在奕派和兩宮太後的聯手操作下,官員們群情激憤,輿論完全倒向了太後派。

在奕和滿漢大臣的支持下,肅順等人完全失去了反抗的機會,慈禧一舉翻盤,命令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斬立決,其餘五人革職。精明的慈禧知道自己雖然獲勝,但根基仍不穩固,因此沒有大搞株連,僅是處分了與肅順來往密切的六名官員和五名太監。

更令人叫絕的是,她竟然命令將肅順等人家中抄得的書信及賬簿統統“公開焚毀,毋庸呈覽”,這一做法與官渡之戰後的曹操如出一轍,令人不得不佩服慈禧太後的政治智慧。也正是這樣的政治敏感讓一個女人在男人至上的世界中控製了最高權力47年。

遭受喪子之痛

雖然在政治上殺伐果斷,無數帝國英豪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但慈禧首先是個女人,她把她的孩子看得極重。同治6歲登基,是清朝曆史上第三個幼年登基的皇帝。慈禧對他抱有無限期待,希望他能像聖祖康熙帝那樣雄才大略,成為一代英主。慈禧為他選擇了當時中國最有學問的四個人做老師:學識淵博的李鴻藻、曾經的首席軍機大臣和書法大家祁藻、仁閣大學士翁心存以及理學大師倭仁。這四個人是當時中國的學界泰鬥、士人典範,擁有極大的號召力,而且各自代表著一種政治勢力,顯然,慈禧希望同治通過他們贏得朝野的普遍支持。

此後的10年中,慈禧極力維持著這個龐大帝國的正常運轉,她全力鎮壓太平天國、積極支持洋務運動,把自己的心思完全放在政務上,她希望在兒子成年親政時,交給他的是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不幸的是,慈禧盼子成龍的願望被無情地粉碎了,同治完全沒有先祖們的天縱奇才,17歲時竟然還讀不懂奏折!更令人難以啟齒的是,他放著後宮三千佳麗不顧,竟然經常和一群紈絝子弟出入妓院娼寮,絲毫不顧帝王身份。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同治19歲就暴斃身亡。關於他的死因有很多傳說,因為曾經長時間地在青樓廝混,在他生前就有好事之人杜撰他的花邊新聞,而到了民國時期,沒有了對皇帝的敬畏,更是肆無忌憚瞎編,他死於梅毒的說法正是在這時開始盛行起來的。而根據官方記載,同治是死於天花。學者們曾考證過這個風流皇帝的真正死因,他們在清宮檔案中找到了一份名為“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的文件,這是禦醫診治同治病情的脈案、處方以及服藥情況的記錄。根據這個簿冊上記載的症狀及太醫開出的藥方,專家們認為同治的確是死於天花。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古人改簿冊、改史書的現象非常普遍,一本冊子上的記載並不能說明什麼,所以至今同治的死因還是懸而未決。

無論同治死於何因,一個母親失去唯一孩子的哀傷是不會減少的,可以想象當時慈禧的悲痛和絕望。同治的離開使中年的慈禧失去了奮鬥的動力,她不再積極地維持這個帝國的良性運轉,她生命中隻剩下權力,她隻為享受而存在。

六十壽誕的悲劇

六十是一輪花甲,祝壽規模空前。康熙皇帝的六十壽誕(1713)和乾隆皇帝的八十壽誕(1790)都曾舉辦過盛大的萬壽慶典。為了給慈禧辦一次規模隆重的六十慶典,朝中文武大臣們想盡辦法,甚至不惜挪用海軍軍費,湊出了三千萬兩白銀。全國各地地方官員也不能閑著,各地貢獻的聖壽禮品要以九為基數,九九為最多。

為展示“聖壽”的隆重豪華,慈禧還特別命令規劃萬壽景點,計劃從西華門到頤和園的幾十裏路上用彩綢搭建六十多處彩棚、戲台、牌樓、經壇和各種樓閣。可以想見,如果這場慶典真的順利舉行的話,該是多麼隆重盛大。可惜的是,挪用海軍軍費的惡果來得比任何人預料的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