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歌盡桃花扇底風(三)(1 / 3)

高齡離世

蘇麻喇姑生平有兩大“怪癖”,一是不洗澡。說是不洗澡也不對,她每年除夕會洗一次澡,但是這個澡不是盆浴也不是淋浴,而是取少量的水,簡單擦洗一下身體,然後把用過的髒水喝掉。蘇麻喇姑的沐浴習慣看起來似乎很怪異,甚至是不衛生。其實這個習慣的養成是跟她的生活背景緊密相關的,蘇麻喇姑出生於牧民家庭,草原上的水資源非常珍貴。在草原民族的觀念裏,水是用來供人和牲畜飲用的,而不是用來浪費的,洗澡便是浪費的一種形式。所以蘇麻喇姑洗過澡後,還要向佛祖懺悔,懺悔她“浪費”水了。

除了不洗澡,蘇麻喇姑的另一“怪癖”是終身不服藥。直到她年老病重的時候仍然拒絕服藥。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月,90多歲的蘇麻喇姑患了重病,腹內疼痛難忍。當時康熙正在塞外秋巡。蘇麻喇姑的病牽動了在京諸皇子的心,他們趕緊向康熙發急奏回報。

聽到蘇麻喇姑不願服藥的消息後,康熙也急了,他下令讓蘇麻喇姑留在原住處療養。可按照清宮規定,宮內服役者和下層嬪妃,凡患重病,一律移居他處,以保證不傳染給其他人。而且,他吩咐諸皇子將一種名為“西伯噶古納”的藥材混入雞湯中給蘇麻喇姑服用。康熙還指示諸位皇子對蘇麻喇姑說,這是他送來的一種草根,不是藥。

然而蘇麻喇姑還是堅持不肯服用,她對皇子們說:“我一生不服藥,這個雖然是草根,但也是藥。阿哥們把我的話回稟主子,他懂得我的心思。”皇子們怎麼勸說她也不肯吃藥。蘇麻喇姑曾經撫養過的皇十二子胤心急如焚,他和福晉衣不解帶,日夜守候在蘇麻喇姑的病榻前,精心服侍。

同年九月,蘇麻喇姑終究抵擋不住衰老和疾病的襲擊,心髒停止了跳動。康熙得知她的死訊時,大感悲痛,下旨暫不下葬,等他回京見過遺容後再舉行葬禮。

皇室舉哀

康熙回京後,以嬪禮為蘇麻喇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對一位宮中服役者來說,這一規格是超常的。出殯那一天,幾乎所有的成年皇子都參加了出殯儀式。

蘇麻喇姑靈柩停入殯宮後,皇子們各自回府。皇十二子胤悲痛欲絕,久久不願離去,皇子們苦苦勸慰也無用,直到皇三子胤祉等人以兄長的身份出麵才將他領回。胤仍然是不能釋懷,他提出要求:“阿紮姑自幼將我養育,我未能報答就出了此事,我願住此駐守數日,百日內供飯,三七誦經。”按照慣例,為宮中服役者辦喪事,是沒有皇子供飯、誦經的先例的。但是康熙深知胤的心意,便允許了此事。

於是胤住在殯宮,為蘇麻喇姑守靈、供飯、誦經,其他皇子輪流陪伴胤。直到雍正年間,蘇麻喇姑死去20多年後,史書中仍然可見到胤拜祭她的記載,從中可看出胤對這位不是母親又勝似母親的老婦人的愛,也反映出了蘇麻喇姑的為人。

清宮中的神秘佳人——順治帝與董鄂妃之戀

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一位風姿卓絕的佳人,她用她的柔情換得了皇帝的真心。然而紅顏薄命,在她的愛情之花還未凋謝之時就早早地離開了人世。她是怎樣一個女子?順治帝到底有多愛她?為什麼世人對她的身份總是抱有極大的興趣呢?她到底是誰?

寵冠後宮

董鄂妃,清順治帝福臨的妃子,順治十三年(1656)八月入宮即被封為賢妃,十二月又晉封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行冊封禮時,順治帝還破格大赦天下,同時封董鄂妃之父為三等伯。按照常例,皇帝隻有在冊立皇後之時才會頒布詔書詔告天下,董鄂妃可謂是創了立皇貴妃也發詔書的先例了。由此可見,董鄂妃極受皇帝寵愛。順治為何如此厚待這位妃子呢?

順治從小就在一個極其複雜的環境中長大,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生活總是不如意。在政治上,多爾袞操縱著一切,而且當時朝中派別鬥爭嚴重,這造成了順治善猜忌的個性。雖然董鄂妃進宮之時,多爾袞已經死了,順治也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是順治還是不得不處處防備,因此生活總是很緊張,但卻總能從董鄂妃處得到一點安慰。每當下朝之後,董鄂妃就陪順治說話談心,讓他暫時忘記政治的殘酷。

在生活中,順治沒有選擇婚姻的自由。他先後娶過兩位皇後,都是由母親孝莊太後選的,一位是太後的侄女,一位是太後的侄孫女。第一位皇後出生於蒙古草原,沒有什麼學識,而且囂張跋扈。對於順治來說,這個女子過於強悍,不懂溫柔,因此並不喜歡她。僅過了兩年,這位皇後就被降為了靜妃。第二位皇後,也就是當時的皇後,也不是他心儀的那種女子,所以他的感情一直處於憋悶狀態。然而,董鄂妃卻和她們不同,不僅生得美貌異常,而且端靜溫柔,更懂得隱忍。更難得的是,董鄂妃還是一位極有才情的女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於順治來說,這樣一個女子是不多見的,正合他心意。

董鄂妃入宮之後,順治的心情竟一天好過一天,兩人之間的感情也是一天比一天深厚。順治終於找到了一個精神伴侶,二人經常一起賦詩作畫,參禪悟佛法。除此之外,董鄂妃還親自打理順治的飲食起居,順治的飯菜她必先嚐過。順治常常批奏折到深夜,她都會陪在身邊。皇帝生病時,她便一直待在皇帝的身邊伺候。

絕無僅有的國葬

董鄂妃深受順治寵愛,並很快懷孕了。順治十四年(1657),她於承乾宮中產下一個男嬰,這是順治的皇四子。董鄂妃本來就受寵,此時又生了一個兒子,對於很多人來說,她就是一個威脅。而且,順治一直對皇後不滿,早就想廢皇後改立董鄂妃為後,隻是苦於找不到理由。孝莊太後將一切看在眼裏,她雖然也喜歡董鄂妃的賢淑,但是在政治和家族鬥爭中,這點喜歡往往隻能成為一聲歎息。

董鄂妃臨產之時,孝莊太後就已經想好了對策,她先搬到皇宮外的南苑(專供皇家冬天狩獵閱兵的地方)居住。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莊太後便以自己身體不佳為由要董鄂妃前往伺候。一向恭順的董鄂妃雖然身體很虛弱,但還是前往南苑照顧孝莊太後,她的健康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不久,董鄂妃受到了生命中最嚴重的打擊,她的孩子還未活到百日就夭折了。經此人生巨痛,董鄂妃一病不起,掙紮了三年後,一代佳人終於香銷玉殞,死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

董鄂妃死後,順治十分難過,為了補償身前不能立她為後的遺憾,在她死後兩天就追封其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還親自撰寫了《端敬皇後行狀》來悼念她,關於她的好,他是“筆不勝書”,“傷悼中不能盡憶”。

董鄂妃的喪禮辦得非常隆重,順治甚至要求上至親王下到四品官,所有公主和命婦都要哭喪,“不哀者議處”,最終還是孝莊太後“力解乃已”。當時已經沒有殉葬的習俗,但是順治怕董鄂妃沒人陪伴服侍,甚至想將三十幾名宮女、太監處死殉葬,後又在孝莊太後的勸阻之下,才放棄了這一想法。

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移往景山觀德殿時,為她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貴族中的二三品大員,這在清代也是絕無僅有的,就連皇帝的喪禮中也未見過這樣大的陣仗。然後,順治又在觀德殿裏為她舉行了一場規模很大的水陸道場,108名僧人整日誦經,21天裏經聲不斷。

按照清朝慣例,遇到國喪時,皇帝便需要用藍筆代替朱筆批奏章,直到27天後再改用朱筆。然而董鄂妃去世之後,順治竟用藍筆達4個月之久。

順治本來就體弱多病,在痛失愛子與最重要的人生伴侶之後,他也垮了。幾個月後,正值元旦之際,四處都在張燈結彩,順治卻患上了天花。朝廷頒布命令要求全國百姓“毋抄豆、毋點燈、毋潑水”(迷信治天花的一種辦法),並下大赦令。然而沒幾天,順治就病逝了。還有一種傳說,說順治帝失去董鄂妃後心如死灰,不再留戀紅塵,於是選擇出家為僧。

謎一樣的身世

董鄂妃可說是一位謎一樣的女子,這謎首先源於她的身世。

根據清正史記載,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因為董鄂妃的緣故,鄂碩死時被追封為侯爵,皇帝輟朝五日。這一說法還有順治的《禦製董鄂後行狀》可證明,順治寫道:“後董鄂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庭,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聖皇太後所嘉譽。”

一些人則說,董鄂妃實際上是秦淮名妓董小宛。傳說董小宛原是秦淮八豔之首,後來在清兵攻占江南時被擒獲,後又被獻給順治帝。

曆史上的確有董小宛這個人。董小宛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蓮,不僅長得靈秀,而且還精通琴棋書畫,也擅廚藝,是秦淮河畔的第一風流人物。傳說她喜歡清靜,不愛喧鬧奢靡的生活,為人十分淡泊。後來她鍾情於當時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並嫁給對方為妾。董小宛和冒襄婚後相攜走過9年的艱難歲月,順治八年(1651)因積勞成疾香銷玉殞,年僅28歲。有人認為董小宛並沒有死,而是被送到了宮中,得到了皇帝的寵愛。冒襄因擔心獲罪,隻好謊稱董小宛已死。那麼這個董小宛是不是董鄂妃?

答案是否定的,所謂董小宛即是董鄂妃的說法純屬虛構。首先,董小宛死時順治隻有14歲,和史料上記載順治19歲時娶18歲的董鄂妃有嚴重的出入。其次,董小宛雖然是個女子,卻十分崇尚氣節,而且不喜歡奢華的生活,沒有理由入宮邀寵。再說,董小宛之所以青睞於冒襄,最重要是因為欣賞他誓死不肯降清的氣節,這樣一個尚潔之士又怎會因害怕獲罪而假稱自己的妻子死了呢?另外,清製規定滿漢不得通婚,皇帝即使再喜歡她,也不能給她那麼高的封號,“月冊為賢妃,十二月進為貴妃”,死後又追封為皇後。

既然董小宛並不是董鄂妃,為什麼人們又總是喜歡將她們聯係在一起呢?或許是因為她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董”字,兩人又都生得極其美麗動人,而且都是才情女子,所以一些人在編撰小說時,為了情節更加曲折、哀婉,故意將這兩位女子混為一人來說。

除此之外,關於董鄂妃的身世還有一種說法值得商榷。傳說董鄂氏原本是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清初,後宮有命婦輪番進宮陪侍後妃的製度,順治便是在這樣的機會下認識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侶董鄂氏。據說順治長得一表人才,而且才華出眾,董鄂氏因此也對他芳心暗許。兩人偷偷相愛,卻沒能躲過博穆博果爾的眼睛,博穆博果爾痛斥了妻子。順治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還打了博穆博果爾一個耳光。後來,博穆博果爾莫名其妙地死了,有人說他是憂憤而死,有人說他是被順治毒死的。50天後,董鄂氏成了順治的妃子。這種說法,是一本傳教士寫的書裏提到的。

清史中關於博穆博果爾的記載並不多,這位親王未滿15周歲就死了,留下的有關他的文字資料中都沒有提到董鄂氏。董鄂妃原來真是他的妃子嗎?清史中為何沒有詳細記載這段史實?

傳說也好,猜想也罷,董鄂妃的身世不過是人們對淒美愛情的一種延伸。總之,這位風姿卓絕的女子贏得了順治的專一愛情,並至死不渝。

漢族公主魂歸何處——孔四貞下葬公主墳之謎

身為清唯一的一位漢族公主,孔四貞的一生可以說是曆經坎坷。由於父母早逝,她一直在宮中生活,原以為可以盡享榮華安逸,然而其身份卻注定了她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她一次又一次地經曆絕望,夫死、子亡、被囚,最後終於悲涼淒慘地走完了餘生。

家破人亡堪淒涼

在北京有很多地名帶“墳”字,如八王墳、索家墳等。八王墳是英親王阿濟格之墓,索家墳是清初大臣索尼的家族墓地,這些“墳”都能找到所屬者,唯獨京西的公主墳,不能明確其主人身份。據說,裏麵埋葬的是漢族公主孔四貞。

孔四貞生於崇德七年(1642),是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有德是亂世梟雄,曾當過海盜,後投效明將毛文龍,成為毛文龍麾下的一員猛將。毛文龍被袁崇煥殺害後,孔有德率眾投奔登萊巡撫孫元化。天聰五年(1631)秋,皇太極率清兵攻打大淩河城(今遼寧省錦縣),將守將祖大壽圍困於城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趕赴增援。孔有德卻趁機發動兵變,占領重鎮登州。次年,明軍圍攻登州。天聰七年(1633)春,眼看登州難保,孔有德率眾投降後金。崇德元年(1636),孔有德被封為恭順王,先後率領八旗兵出征朝鮮、錦州、鬆山等地。

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後,孔有德轉戰南北,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江南等地的抗清鬥爭。順治三年(1646),孔有德被授為平南大將軍,負責攻打南明永曆政權。

順治六年(1649),他被封為定南王,駐軍桂林,鎮守廣西。順治九年(1652),李定國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打桂林。孔有德無路可走,手刃妻妾,聚集珍寶於一室,閉門自焚。李定國破城後,將孔有德的屍體挫骨揚灰,將其家一百二十餘口人悉數殺害。兵荒馬亂之中,孔四貞被孔有德部將線國安救出,僥幸得以逃生。

聽聞孔有德殉國的消息後,順治大感震驚,下令撤朝以示哀悼,上諡號為“武壯”。孝莊太後有感孔有德對大清的貢獻,下令將孔四貞送入宮中由她撫養。孔四貞入宮後,受到極高的待遇,“賜白金萬,歲俸視郡主”。

清宮裏的漢族公主

順治十一年(1654),孔有德的老部下線國安、李茹春率軍擊敗李定國的起義軍,重新奪回廣西。同年,孔有德的靈柩自廣西經北京運往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安葬。

靈車抵京之日,順治下旨遣派內大臣、禮部官員迎接奠祭,並令和碩親王以下、梅勒章京(副將)以上的官員出城相迎,又派禮部侍郎給孔四貞送去白銀兩萬兩,供其生活所需。孔四貞接受贈銀後,提出將父親葬於北京,以便她能時常拜祭。順治同意了這一要求。為了表示對孔四貞的恩典,順治十七年(1661),還將孔四貞封為和碩格格。

孔有德死後,年幼的孔四貞成了名義上的定南王藩軍之主。孝莊太後之所以撫養她,是因為一來能顯示出清廷優待功臣的態度,二來又能借此控製定南王舊部。

順治十三年(1657)六月,孝莊太後下旨:“定南武壯王女孔氏,忠勳嫡裔,淑順端莊,堪翊範,宜立為東宮皇妃,爾部即照例備辦儀物,候旨行冊封禮。”顯然,孝莊太後為了直接掌控定南王舊部,不惜打破漢女不入後宮的祖製,也要冊封孔四貞為妃。

然而,順治卻以和碩襄親王博果爾薨逝為由推遲此事。此時年輕的皇帝已經迷戀上了董鄂氏,同年八月冊封董鄂氏為妃,不足3個月,又晉升其為皇貴妃,恩寵非常。孔四貞封妃之事隻好不了了之。

孝莊太後無可奈何,隻好為孔四貞另擇佳婿。孔四貞此時卻上稟,聲稱父親孔有德在世時,已經將她許給了部將孫龍之子孫延齡。孝莊太後聽聞此言,便給孔四貞和孫延齡完婚,並賜給他們西華門外的一處府第。

可是,孔四貞和孫延齡的婚姻生活並不和諧,孔四貞是定南王之女,又受到皇太後的恩寵,可謂是天之驕女,而孫延齡不過是定南王藩下偏將孫龍之子。因此孔四貞頗看不起孫延齡。孫延齡心中忌恨,但不敢得罪太後,隻好表現得很恭謙,事事順從孔四貞。孔四貞以為他個性和柔,遇事更是常常專斷自決。孫延齡愈加不平。

天之嬌女命運多舛

康熙三年(1664),孔四貞以家口眾多、費用浩繁為由,向朝廷提出就食廣西的要求。清廷準許了她的請求。孔四貞與孫延齡舉家南下,當乘船行至淮安時,朝廷下旨,誥封孫延齡為特進上柱國、光祿大夫,世襲一等阿思尼哈番、和碩額附、鎮守廣西等處將軍,封孔四貞為一品夫人。

孔四貞本身是和碩格格,等級比孫延齡高,此次朝廷卻根據孫延齡的官品封她為一品夫人,相當於揚孫抑孔。孔四貞心生不滿,認為是孫延齡從中作祟,兩人感情從此更加惡化。

抵達廣西後,孔四貞掌管定藩,她雖果敢堅毅,卻不精通權術,也不擅長治理府事。而孫延齡出身低微,夫以妻貴,年紀又輕,自然為藩下舊臣看不起。清廷又指示戴良臣、王永年等人以種種手段離間他們夫妻的感情,夫妻明爭暗鬥,反而使大權旁落他人之手,從而給孔四貞帶來了更大的災難。等到孔四貞恍然大悟,與孫延齡和好如初時,夫妻倆的權力已被架空,悔之已晚。

和好後的夫婦二人,力圖奪回失去的權勢。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王永年克扣軍餉,引起軍隊不滿,孫延齡讓孔四貞赴京告狀。王永年聞訊後立即派人半路截住孔四貞,阻止她進京,孔四貞隻得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