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底,康熙撤藩,吳三桂起兵叛變。孫延齡試圖借此清除內患,而孔四貞又是吳三桂的義女,兩家素有來往,於是他頓生反心,設伏兵殺了王永年,投奔吳三桂,受封為臨江王。
孫延齡雖然得到了“臨江王”的封號,在吳三桂陣營中卻處處受人抑製,非常失落。孔四貞也想起了朝廷對孔氏一門的恩典,於是規勸丈夫歸順清朝。孫延齡猶豫不決之時,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康熙十五年(1676),定南軍士不滿孫延齡,欲立老將線國安之子線三公子為王。軍隊嘩變,反勢洶洶。孫延齡和孔四貞逃匿到百姓家。不久,因線三公子治軍太嚴,軍士又想迎回孫延齡。當軍士找到孫延齡夫婦的藏身之處時,孫延齡嚇得發抖,不敢出來。
孔四貞不愧是將門虎女,她說:“出亦死,不出亦死。”毅然獨自出來見軍士,嗬斥道:“你們這些人殺我夫婦很容易,難道你們全然不念已經去世的定南王?”軍士急忙跪下叩首,說明來意。孔四貞喚出孫延齡。孫延齡見狀對孔四貞心悅誠服,並表示願意聽從她的勸告歸順大清。
吳三桂獲悉這一消息後,派人暗殺了孫延齡,孔四貞唯一的兒子後來也被殺害。
公主墳裏葬何人
孔四貞的苦難還沒有結束,她被擄到了昆明,名義上是保護她的安全,實際上卻形同軟禁。孔四貞被幽禁了6年,直到“三藩之亂”平定後,才孑然一身回到了京師。有野史說她被康熙收入後宮,其實這不過是無稽之談,回京時的孔四貞隻是個人老珠黃的寡婦,也失去了政治利用價值,是不可能被康熙看上的。
孔四貞的晚景頗為蒼涼,早在她舉家前往廣西後,清廷便將她的名分由和碩格格降為郡主,並明確下不為例。失去了皇恩的庇佑,又無夫無子,她心如枯井,冷清度日。
康熙五十二年(1713),孔四貞走完了她傳奇又淒涼的一生。
傳說孔四貞死後葬在京西公主墳,此說一直流傳於民間。公主墳的主人到底是不是孔四貞呢?
1965年,北京修建地鐵,工地施工經過公主墳。人們發掘時,驚異地發現公主墳有兩位公主的墓葬。這兩位公主不是傳說中的民間公主,也不是孔四貞,而是嘉慶皇帝的女兒莊敬和碩公主和莊靜固倫公主。莊敬和碩公主是嘉慶第三女,她於嘉慶六年(1801)下嫁蒙古親王索特納木多布濟,嘉慶十六年(1811)卒,享年31歲。莊靜固倫公主為嘉慶第四女,於嘉慶七年(1802)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嘉慶十六年(1811)卒,享年28歲。兩位公主同年相繼逝世,所以葬在了同一處地方。
既然孔四貞沒有葬在這裏,那她究竟魂歸何處?史書上對此並沒有明確記載。據考證,她有可能葬在了阜城門外的孔王墳、其父孔有德的墓旁,曆經了半生富貴、半生淒涼之後,她最終回到了父親的身邊。
難道是“金頭下葬”——雍正帝之死
雍正的即位是個謎,他的死亡也是個謎。在去世前幾天,他還能夠正常起居,幾天後卻魂歸西天。他的死是如此突然,以致民間產生了多種說法,有人說他是被刺殺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被太監宮女合謀勒死。孰是孰非,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考證。
雍正猝死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淩晨,雍正暴死於圓明園離宮,敬諡為“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關於他的死,《雍正朝起居注冊》記載得非常簡要,在他死前幾天,雍正的辦公行事還十分正常,十八日與辦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大臣議事,二十日召見寧古塔的幾位地方官員。
“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伺側。戌時(晚上7點至9點),上疾大漸,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授受遺詔。二十三日子時(晚上11點至翌日淩晨1點),龍馭上賓。大學士宣讀朱筆諭旨,著寶親王繼位。”
雍正的死非常倉促,《起居注冊》的記載似乎也有故弄玄虛之嫌,雍正多半死於二十二日晚,諸王大臣被緊急召入宮時,雍正有可能已經暴亡。被召入宮的大臣之一張廷玉在自己修訂的《年譜》中記錄了當夜的情況。張廷玉是雍正的心腹,每日都進宮覲見,從八月二十日起,雍正已經出現了身體不適的情況,但還能照常辦公。二十二日晚,張廷玉剛剛就寢,就被緊急宣詔至圓明園,“始知上疾大漸,驚駭欲絕”。張廷玉每天都進宮麵聖,二十二日當天也不例外,晚上突被召入宮,才知道雍正已處於彌留之際,雍正的病情非常突然,可能白天還沒有征兆,所以張廷玉才會驚駭不已。
《年譜》記載的密旨不知所蹤一事,也透露出了當晚的詳情。雍正有鑒於康熙末年皇子爭位之事,訂立了秘密立儲製度,一道密旨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背後,另一道朱筆密旨則隨身攜帶,以備勘對之用。張廷玉記載道,當雍正去世後,諸王大臣們讓總管太監請出密旨,而總管太監卻說雍正未曾提及,他們不知密旨所在何處。還是張廷玉描述密旨的外觀“外用黃紙固封,背後寫一‘封’字者即是此旨”,總管太監才找尋取出。
如果張廷玉等人入宮時,雍正尚能開口囑托,定會指示密旨下落之處,不可能導致臨時倉皇,可想而知諸臣覲見時,雍正已經撒手歸天,至少已陷入昏迷,無法開口。
種種說法
雍正暴卒,官書記載甚簡,不記載其死因,再加上他的為人處事多有爭論,所以自然而然引起人們的猜疑,於是便產生了種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雍正是被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死的。呂留良案是雍正年間最有影響的文字獄,呂留良及其子呂葆中被開棺戮屍,另一子呂毅中被斬首,其家族男女皆被流放寧古塔。有人說清兵前來緝拿時,呂四娘僥幸逃脫,拜拳師虯髯公為師,習得高強武藝,潛入宮中殺死了雍正,還將他的頭割了下來。安葬雍正時,為了不讓屍首不全,乾隆便讓工匠鑄造了顆金頭代替雍正的腦袋。也有人說,呂四娘被充入宮中為宮女,雍正看上了她,她趁侍寢的機會行刺仇人。
呂四娘行刺一說被渲染得有聲有色,似乎煞有其事,然而這一說法是不可信的。呂四娘不可能在緝捕中逃脫,也不可能充入宮當宮女,更不可能行刺雍正。呂氏一門有人走脫的謠言早在當時已經傳得沸沸揚揚,甚至傳進宮內。雍正八年(1730),雍正特地詢問負責該案的浙江總督李衛。李衛回稟皇帝絕無此事,說呂氏一門無論男女老少皆已拘捕,連呂留良父子的墳墓也派人監視,不可能有人漏網。李衛是雍正的心腹,斷不敢敷衍皇帝。
呂四娘也不可能入宮當宮女,按清例,宮女是從內務府包衣佐領以下人員的女兒中選取的,與選秀女一樣,名字身世都要登記在冊。當時罪犯眷屬,尤其是15歲以下的女子,確實有可能被收入宮中為奴,但是呂留良的子孫後代卻是被流放至寧古塔,且遭到嚴格監管,不可能為祖上報仇。而且圓明園雖是離宮,但因雍正多在此居住,因此戒備森嚴不下於大內。很難想象一個女子能夠飛簷走壁,潛入寢宮不露聲色殺死皇帝。
另有一種說法,說不堪折磨屈辱的宮女和太監在雍正熟睡的時候,將他勒死。這也是子虛烏有的,曆史上的確有一位世宗被宮女太監縊而未死,然而這位世宗是明世宗,因為兩個皇帝都廟號“世宗”,民間不明事者便很容易張冠李戴,將明世宗的事情移到清世宗身上。
此外還有一種更為離奇的說法,宣稱《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原型。竺香玉後來被雍正搶入宮中,立為皇後。曹雪芹為了見到戀人便混入宮中。竺香玉雖然貴為皇後,但對雍正沒有絲毫愛意。後來兩人合謀將雍正毒死。
這些說法不過是野史逸文,不足為信。那麼有沒有可能雍正是正常死亡?有學者認為雍正上了年紀後身體發胖,又缺乏運動,因高血壓導致突然中風而死,但目前尚無文獻資料證明這一說法。
丹藥中毒說
從種種跡象來看,雍正的死確實有蹊蹺。八月二十五日,剛剛即位的乾隆於宮中下了一道諭旨,告誡宮女、太監們不得亂傳外間閑話,以免“皇太後聞之心煩”,如有妄談者,必重重處罰。雍正才去世,是什麼“外間閑話”會讓皇太後心煩意亂呢?這不由讓人將之與雍正之死聯係起來。
近年來,通過對清宮檔案的梳理考據,史學界逐漸認同雍正丹藥中毒而死的說法。
就在乾隆下旨禁止宮人議論傳聞的同日,他還下了另一道旨,驅除雍正生前在宮內蓄養的煉丹道士,說雍正“萬歲餘暇,聞外間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休閑之具”,雖然將煉丹道士置於宮中,但不過視之為“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他還警告這些道士說“捏稱在大行皇帝禦前一言一字,……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絕不寬貸”。
乾隆的聲明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如果雍正沒有服過丹藥,何必強調“未曾用其一藥”?如果僅將這些道士視為俳優,又何必如此急匆匆地驅逐他們?乾隆連這一點容人雅量都沒有?道士在雍正麵前說了什麼,雍正又應了什麼以致乾隆要讓他們禁口?除了避免這些道士倚仗雍正的威名作威作福,難道不是害怕從道士們的口中流露出一些會令雍正聲名受損的言論?
從史書記載來看,雍正非但沒有像乾隆所說的那般s將僧道異能之士視為俳優,反而對占卜、煉丹頗感興趣。他曾寫過不少歌頌神仙、丹藥的詩,僅舉一首名為《燒丹》的詩如下:
鉛砂和藥物,鬆柏繞雲壇。
爐運陰陽火,攻兼內外丹。
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
這首詩說的就是煉丹時的情景,可見雍正對道家的煉丹之術所知匪淺,而且對不老升仙甚為向往。他的門人戴鐸出外辦事時,曾偶遇一個頗有神通的道人。雍正不無羨慕地說戴鐸“好造化”。
登基後,雖要務繁忙,但雍正對丹藥仍有濃厚的興趣。他極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瑞,將其封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仙人”,其重要原因就是他發明了“金丹之要”。
康熙帝對丹藥也很有興趣,但他為人謹慎,煉丹成功之後先讓道士們試服,自己很少服用,而雍正則是對丹藥來者不拒。他本人長期服用一種叫做“既濟丹”的丹藥,不僅自己服用,還賞賜給鄂爾泰、田文鏡等心腹重臣。他曾勸說田文鏡服用既濟丹,聲稱此丹非同一般丹藥,有特殊效果,讓田文鏡“放膽服之,莫稍懷疑,乃有益無損良藥也。朕知之最確”。他對此“知之最確”,說明他服此丹已久,對丹藥的藥性有了深入的了解。
從雍正七年(1729)冬天開始,雍正便覺得身體不適,次年三月病情加重,忽寒忽熱,胃口不調,夜間難以入睡,此症狀持續了兩個月,五月初有所好轉,但隨即加重,甚至一度病危,召諸王大臣入宮麵授遺詔。幸而轉險為安,逐漸好轉。
這場大病前後,雍正給河東總督田文鏡、浙江總督李衛、雲南總督鄂爾泰、山西巡撫覺羅石麟、川陝總督查郎阿、福建巡撫趙國麟等人下了密旨,命令他們尋訪名醫和精於修煉的術士。這些密旨都是雍正親自用朱筆書寫的,可見他對此十分重視。
雍正八年(1730)二月,四川巡撫憲德向雍正上了一道奏折,說聽聞成都府有一個被稱為“龔仙人”的龔倫,有養生之道,精通岐黃之術,86歲時他的小妾還生了一子,90歲了仍然強健如壯年。雍正聞言大喜,召龔仙人入宮。誰知憲德勘查後,才知道這位龔仙人已於雍正六年(1728)去世了。
雍正大為惋惜,然而依舊不甘心,便讓憲德詢問龔倫之子,看他們其中是否有人領會其父的養生之道。龔倫之子可能未曾領會其父秘傳,也可能是怕出差錯,惹來殺身之禍,紛紛稱否。憲德深懼皇帝責怪自己辦事不力,又急匆匆地推薦了一個道士王神仙。
哪知這位王神仙是欺世盜名之徒,被雍正斥責了一番。
浙江總督李衛的行動也很迅速,接到雍正命令尋訪道士密旨的次日,他便上奏折將一位有神仙之稱的道士賈文儒推薦進京。賈文儒即賈士芳,原是北京白雲觀的道士。雍正七年(1729),雍正召見過他,卻不甚滿意,略加賞賜便打發走了。賈士芳後來離開京城,浪跡河南,很有一些名氣。
得奏後,雍正立即命令負責總管河南、山東政務的河東總督田文鏡派人將其護送上京。賈士芳於雍正八年(1730)七月抵達京城,入宮為皇帝治病,頗見療效。雍正很高興,讚揚推薦賈士芳入京的李衛:“朕安,已全愈矣。朕躬之安,皆得卿所薦賈文儒之力所致。”
賈士芳深受雍正恩寵,身價頓時百倍。然而君恩難測,僅僅一個多月時間,他便被下獄處斬。賈士芳究竟哪裏得罪了雍正?《實錄》記載道,賈士芳見識短淺,“言語支離,啟人疑惑”,雍正令他治病,他“口誦經咒,並用以手按摩之術,……語言妄誕,竟有‘天地聽我主持,鬼神聽我驅使’等語。朕降旨切責,伊初聞之,亦覺惶懼,繼而故智複萌,狂肆百出,公然以妖妄之技,欲施於朕前。……今則敢肆其無君無父之心,國法具在,難以姑容”。
其中有若幹怪異之處,既然賈士芳言語顛倒,令人疑惑,那麼雍正為何還讓他為自己治病?賈士芳治病時念的經咒“天地聽我主持,鬼神聽我驅使”不過是道士施術時常用之言,雍正為何對此大怒?既然雍正已經降旨責備賈士芳,賈士芳為何還敢故技重施,甚至更加狂肆?以上種種,都難以解答。
宮中留存的檔案解開了此事的部分緣由。在一份沒有公開刊出的上諭中,雍正說明了賈士芳獲罪的原因,賈士芳治療有術,然而“一月以來,朕躬雖已大愈,然起居寢食之間,伊(指賈士芳)欲令安則安,伊欲令不安則果覺不適”。自身安康全由一個道士操控,這令猜疑的雍正如何不惱怒?賈士芳便白白為他的猜疑之心送掉了性命。
長生不得反送命
值得注意的是,賈士芳一案發生後,雍正極力為李衛開脫,要求百官不得以此彈劾李衛。這便等於給已經舉薦或將要舉薦道士的大臣們吃了定心丸,也為他丹藥中毒而死埋下伏筆。
賈士芳雖死,宮中的道士仍是往來不絕。據清宮檔案記載,此後雍正頻頻參加道教活動,還在禦花園中修建房屋安置道士婁近垣、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婁近垣的道術是設壇祈禱,後於雍正十二年(1734)獲賞返回龍虎山。張太虛、王定乾擅長煉丹,正是他們之輩送掉了雍正的性命。
從雍正八年(1730)冬起,雍正悄悄地令張太虛等人在圓明園中開爐煉丹。雍正不如其父康熙帝謹慎,也性急迷信得多,對道士煉成的丹藥來者不拒,還幾次賞賜給臣下。
據清宮《活計檔》記載,從雍正八年到十三年這5年間,雍正先後157次下旨向圓明園運送煉丹所需物品,其中有煤炭234噸,此外還有大量礦銀、紅銅、黑鉛、硫磺等礦物質。就在雍正死前的半個月,有200斤黑鉛運入圓明園。黑鉛是一種有毒金屬,過量服食可致人死地。據學者推測,這200斤黑鉛有可能與雍正之死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煉丹所用的鉛砂、硫磺、水銀等礦物都含有毒素,對人體的危害很大。雍正常年服用丹藥,毒性在體內慢慢累積,再服下由黑鉛等有毒物質製成的丹藥,終於導致毒發身亡。
雍正因服丹藥而死,對皇室而言是一件醜聞。乾隆登位後,對煉丹道士恨之入骨,但為了維護皇父的名譽,僅將他們逐出宮了事,並在史冊中對此加以掩飾,以致雍正之死成了一樁謎案。
葬在妃園寢中的乾隆之後——烏喇那拉氏斷發之謎
清乾隆的繼皇後烏喇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十五年(1750)晉封為皇後,風光15年後被幽禁宮中,次年帶著皇後的名號入葬裕陵妃嬪園寢。堂堂一國之母死後既沒有入葬皇帝的陵寢,也沒有自己的地宮;既沒有神位,也無法得到祭享。一代皇後何以竟遭如此下場?乾隆又為何對待自己的妻子如此刻薄呢?
從側福晉到皇後
烏喇那拉氏比乾隆小7歲,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雍正在位時,將其賜予乾隆為側福晉。乾隆即位以後,她又先後受封為嫻妃、嫻貴妃。雖然乾隆並不十分寵愛這位妃子,但也沒有虧待她。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的第一位皇後孝賢皇後富察氏死於東巡途中。乾隆和孝賢皇後之間感情深厚,在此後一段時間裏,乾隆一直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更沒有另立皇後的意思。此時,倒是另一個人對中宮之位懸缺的事異常關心,這個人便是乾隆的母親崇慶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