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歌盡桃花扇底風(二)(1 / 3)

色衰愛未弛

成化二年(1466),萬氏生下皇長子,憲宗非常高興,立即封萬氏為貴妃。萬氏更是春風得意,夢想著能母以子貴,成為皇後。然而,這個孩子不到滿月便夭折了。萬氏深受打擊,整日精神不振。憲宗對她更加憐愛,萬氏才漸漸恢複過來。

後來,萬氏又想了各種辦法,希望能夠再度懷上龍子,不過始終不能如願。從此以後,萬氏變得更加心狠手辣,並暗中監視得到憲宗臨幸的宮中女子。一旦發現有懷孕者,不是強迫打胎,就是迫害致死。宮中的嬪妃、宮女雖然恨她,但懼於其淫威,無人敢反抗。

朝臣見憲宗沒有子嗣,紛紛奏請憲宗廣施恩澤,不可專寵萬氏,為社稷多留子嗣。

憲宗則以“內事也,朕自主之”為由,依然寵幸萬氏。

成化五年(1469),柏賢妃終於產下一個皇子,憲宗異常高興,取名祐極並立為皇太子。萬貴妃惶恐不安。一年後,祐極突然生起大病,這場病來得蹊蹺而又迅速,一天一夜後祐極就死了。憲宗傷心不已,哭得死去活來。一些人知道這是萬氏暗中下的毒手,但誰也不敢去告發。

一晃幾年過去了,憲宗依然沒有皇子,心中難免惆悵。一日,他又對太監張敏感歎起自己還沒有兒子的事情。誰知張敏立即叩拜在地,告訴他其實有一個紀姓宮女早已生下一個皇子,已經6歲了。

這紀姓宮女是誰?紀氏女本是一土官之女,成化三年(1467)充入掖庭,性情淑賢,又通文字,得到了王皇後賞識,受命管理內府庫藏。一日,憲宗到內府庫藏,見紀氏女生得明眸皓齒,嫵媚動人,便臨幸了她。憲宗很快就忘了這件事,而萬氏卻開始注意紀氏女,因為紀氏女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萬氏一心要除掉紀氏女。不過,紀氏女還是在宮女和太監張敏的保護下活了下來,並生下一個男嬰。廢後吳氏知道這件事後,又偷偷將孩子接回自己宮中悉心照料。

憲宗和兒子相認之後,立即派人向內閣報喜。大臣們紛紛向皇帝表示祝賀。憲宗給皇子取名祐樘,不久封為太子,又封紀氏為淑妃,並同意大學士商輅的奏請,讓紀淑妃親自撫養。自此以後,憲宗常常去看望紀淑妃母子。不久,宮中的其他嬪妃也陸續為憲宗生下了幾個兒子。

憲宗登基這麼多年,朝廷中第一次如此高興,唯一不高興的隻有萬氏一人,她對紀淑妃簡直是恨之入骨。沒多長時間,宮中就傳出紀淑妃暴病身亡的消息。大家都知道這肯定和萬氏有關,不過憲宗不追究,大家也就不敢多言。張敏見紀淑妃遭到毒手,料想下一個必定就是自己,便吞金自殺了。紀淑妃死後,周太後為了保護孫子,將祐樘帶在身邊撫養。

因為一直無子,萬氏突然想和小太子祐樘搞好關係。一天,萬氏請祐樘到她的宮中玩耍,周太後知道萬氏心懷不軌,就叮囑孫子到了那兒什麼也別吃。祐樘牢牢記下了祖母的話。萬氏先請他吃餅,他說吃飽了,萬氏又問要不要吃羹湯,他說不喝,恐怕有毒。

萬氏氣得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久才緩過神來,說:“這孩子才幾歲就如此防備我,隻怕將來我會死在他手上。”於是逼憲宗另立邵宸妃的兒子朱祐杭為太子。盡管這個時候萬氏已經人老珠黃,身體肥碩,可是憲宗依然非常寵愛她。萬氏哭鬧了一陣之後,憲宗竟然同意了她的請求。

憲宗召集群臣商議廢太子之事。這時突然傳來泰山發生地震的消息,欽天監根據天象,測算說兆應在東宮。憲宗以為這是上天不讓他廢太子的警示,於是不再提廢儲之事,祐樘這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萬氏費盡心思既沒能得到皇後的寶座,也沒有動搖祐樘的太子之位,不免氣結,不久暴斃。萬氏一死,憲宗也鬱鬱不樂,過度悲傷,數月後也追隨她而去了。

萬氏身份卑微,沒有才學,卻能以半老徐娘之軀博得憲宗二十幾年的寵愛,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古往今來,有多少君王和妃子的故事,大多都以色衰而愛弛為結局,獨萬氏不同,看來她的確有某種非凡的魅力啊。

最香豔的刺殺事件——明嘉靖年間的壬寅宮變

壬寅宮變恐怕是嘉靖帝一生最難忘的噩夢,他怎麼都不會想到,那些平時任自己怎麼折磨都不會吭一聲的軟弱宮女,竟然會想到勒殺他。這件事情雖然令嘉靖帝恐懼,卻沒有使他反省。在此後的歲月裏,他依舊寄情於丹藥,依舊寄情於在女人身體上尋找歡樂。他似乎已經忘了,身後還有大明江山。

驚險一夜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一日夜晚,嘉靖帝朱厚熜正在熟睡。旁邊有楊玉香、蘇川藥、楊金英、邢翠蓮、姚淑翠、王槐香、關梅秀、劉妙蓮、陳菊花、王秀蘭、徐秋花、鄭金香、張金蓮、陳芙蓉等十幾名宮女在一旁侍候。誰都沒有想到,就是這些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女,卻在密謀著一個驚天計劃——刺殺嘉靖帝。

她們按照事先預定好的計劃,由邢翠蓮按住嘉靖帝的胸口,王槐香按住嘉靖帝的上身,蘇川藥、關梅秀按住嘉靖帝的左右手,劉妙蓮、陳菊花按住雙腿,讓嘉靖帝無法掙紮。然後,楊金英將提前準備好的繩套套在嘉靖帝的脖子上,由姚淑翠和關梅秀用力往兩邊拉。這個計劃算是可行,卻偏偏出了問題。楊金英在情急之下,將繩套打成了死結,拉到一半就拉不動了。嘉靖帝此時已經休克,失去了意識,如果繩套能再勒緊幾分,就是神仙也救不活他了。

張金蓮見計劃失敗,心裏害怕,便去叫方皇後來救嘉靖帝,心想如果嘉靖帝不死,她也算立了一功,起碼不會被處死。方皇後聞訊到達後,被慌了手腳的姚淑翠一拳打來,正中麵門,頓時失去了知覺。其他宮女趕忙將宮燈熄滅。可就在她們要逃走的時候,另一名急於立功的宮女陳芙蓉早已帶人前來,一舉抓獲所有作案宮女。

這件事被詳細記錄在刑部主事張合所著的《宙記》之中,被後人稱為曆史上最香豔的刺殺事件。

借刀殺人

事後,太醫急忙醫治嘉靖帝,總算把昏迷的嘉靖帝從鬼門關拉了回來。清醒之後的嘉靖帝,最關心的就是那十幾名宮女的下落。身邊人告訴他,方皇後已經將犯事宮女全部淩遲處死,包括曹妃和王嬪也都一同被處死了,因為方皇後認定這二人是這場宮變的幕後策劃者。曹妃和王嬪是嘉靖帝最寵愛的兩位妃子,她們是不是幕後策劃者,嘉靖帝不知道。他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方皇後一定在借用此機會除掉受寵的妃嬪,因此對方皇後心生不滿。

這位方皇後是嘉靖帝的第三位皇後。嘉靖帝的第一位皇後姓陳,因為嫉妒而被嘉靖帝一腳踹在肚子上,造成流產血崩,不治而亡。第二位皇後姓張,因為年老色衰、備受冷落,被廢後鬱鬱而終。這第三位皇後雖然目睹了兩位前任皇後的淒涼下場,卻仍然妒心極重,竟然借壬寅宮變殺了嘉靖帝最寵愛的兩個妃子,這就注定了她的人生也隻能是以悲劇收場。果然,五年之後,皇宮失火,方皇後被困在宮中得不到援助。宦官來請旨救皇後,嘉靖帝卻始終保持沉默,直到皇後寢宮燒成了一片灰燼。

由此不難看出,嘉靖帝是個喜怒無常的皇帝,而且厭惡女人因嫉妒而做出的失禮行為。可他恰恰又是個淫亂的皇帝,後宮中有無數美貌如花的女子,包括宮女在內。隻要他一時興起,就會隨便抓兩個宮女來供己淫樂。這也難怪皇後會心懷嫉妒。

宮變緣由

方皇後借機處死兩位妃嬪,多半是妒火中燒,不過後世一些史學家認為,曹妃和王嬪並非十分清白,可能無意中充當了別人的棋子。這還要從嘉靖帝登基之事說起。

當年,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子嗣,也沒有確定由誰來繼位,隻是在彌留之際將繼承人的問題委托給慈壽太後和朝臣。這個問題難住了太後和諸位大臣,因為明武宗是獨子,其父明孝宗朱祐樘隻有他一個兒子,就是想選明武宗的兄弟或兄弟的子嗣來繼承大統都不可能。慈壽太後跟朝臣多番商量後,最終決定隻能從最近的皇族支係裏挑選一個繼承人,而朱厚熜無疑是最佳人選。

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沅是明孝宗的親弟弟,當時已經去世。那麼最適合的皇帝人選,自然就是亦為獨子的朱厚熜。

朱厚熜登基之後,就是明世宗嘉靖帝。他的身份毋庸置疑,可是他父親的身份卻成為一場爭論的焦點。按照皇族規定,朱厚熜與朱厚照是兄弟關係,那麼就自動被視為孝宗的子嗣,要稱孝宗為父親,稱生父興獻王為叔父,這是所謂的“名正言順”。然而明世宗並不是個乖巧聽話的少年,他不僅不願意遵從規定,甚至要改變規定,將自己的生父追封為皇帝。就這樣,一場長達20年的爭論,就從嘉靖初年開始,曆史稱其為“大禮儀之爭”。

這場爭論表麵看來是一場關於禮儀倫理的辯論,實質上卻是皇權與臣權,以及朝堂上黨派之間的勢力鬥爭。最後,嘉靖帝獲得了勝利。可是此後不久,就發生了壬寅宮變,而且是發生在曹妃的寢宮之中。這就不由讓人聯想,會不會是某些權臣在利用曹妃對皇帝進行迫害。那曹妃是受人所挾、迫不得已,還是根本毫不知情,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還有一點令人生疑,嘉靖帝在曹妃寢宮遇刺,尚能勉強與曹妃扯上關係,王嬪又怎麼會牽涉其中?王嬪為何要置嘉靖帝於死地?按照一些史學家的推測,王嬪大概是妒恨所致。王嬪為嘉靖帝生了一個兒子,理應由嬪升為妃,可嘉靖帝卻遲遲沒有為其晉封,而且還將大部分寵愛都給了曹妃。王嬪又恨又妒,便指使宮女楊金英等人趁嘉靖帝在曹妃寢宮就寢的時候將其殺掉。這樣一來,王嬪既有了報複的快感,曹妃也會因此受到株連,一舉兩得。

不過大多史學家認為,這種可能性簡直是微乎其微。且不說一個妃子不可能恨皇帝恨到敢買凶殺人,就說楊金英等宮女也不會為了討好主子,而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殺皇帝。

迄今為止,關於壬寅宮變的原因,絕大多數史學家還是讚同“宮女自發謀刺”這樣一種觀點。那麼,宮女為何會想到刺殺皇帝,這就不得不說說嘉靖帝的那些荒唐事。

眾所周知,嘉靖帝是個喜怒無常的皇帝,連對懷孕的皇後都說踢就踢,說踹就踹,更別說一個命如螻蟻的宮女了。根據史書記載,嘉靖帝暴虐成性,隻要宮女做了一點點不合他心思的事情,他就會拳腳相加,要麼打死,要麼打成重傷。因此在嘉靖帝身邊的宮女,每天都活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命喪黃泉。

但嘉靖帝對宮女的淩辱遠遠不止拳打腳踢,還有更加惡劣的摧殘手段。

嘉靖帝一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怒無常,二是癡迷丹藥。他癡迷丹藥,無非是篤信可以煉製出長生不老丹,想活得久一點,好無止境享受肉體之歡和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快感。為此,嘉靖帝特地在宮中修建了一個煉丹房,請了許多道家煉丹師和江湖術士來煉製丹藥。

在當時,隻要是提供了丹藥秘方的人,都能得到一大筆賞銀,甚至能加官晉爵,領取俸祿。陶仲文就是因為向嘉靖帝進獻增進房事快感的藥方而得寵,最後官至一品,得誥命,受雙俸,一年單賞銀就上萬兩,甚至幾萬兩。他的兒子、近親,無一不是朝中大官,陶氏一族權力鼎盛。有了陶仲文這樣的先例,就必然會有一批投機者跟風。於是,民間道教興盛,學習煉丹的人不計其數,都希望能靠此得到嘉靖帝的寵信,從此平步青雲,飛黃騰達。而官僚之中自然也少不了有人四處搜羅秘方,希望能從嘉靖帝那裏得到更多的好處。從某種程度來說,嘉靖帝煉丹藥、寵道士的行為,間接導致了民風的混亂和官僚腐敗習氣的增長。

在諸多丹藥秘方之中,嘉靖帝比較傾心的有兩種,一種叫紅鉛,一種叫含真餅子。

紅鉛是以處女經血混合一些藥物加以煉製而成,據說有長生不老的功效。含真餅子是指嬰兒出生時口中含著的淤血,據說以此入藥,可以強身健體,促進性欲。從嘉靖十九年(1540)開始,嘉靖帝瘋狂煉製這兩種丹藥。為了得到處女經血,他命人給宮女服下催經藥物,致使宮女身體狀況越來越糟。有些宮女在吃下催經藥物後發生血崩,無法醫治而死亡。還有一些宮女在被取走經血之後,被嘉靖帝殺人滅口。後宮成了宮女的墳場,不反抗就隻能等死。

由此不難推測,楊金英等宮女或是親身受到過摧殘,或是親眼看過姐妹的悲慘下場,於是決心刺殺嘉靖帝,好過有一天被嘉靖帝折磨致死。於是便有了刑部主事張合筆下記錄的一句宮女口供:“咱們下手了罷!強如死在他手裏。”這樣想來,這樁發生在嘉靖帝身上的香豔刺殺案,倒是多了幾分悲情和勇氣。

一生隻愛鄭貴妃——萬曆後宮之亂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這個年號一共用了48年,是明朝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年號,神宗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然而,實際上這個年號中有30年的時間都沒有皇帝上朝,而這僅僅是因為一個女人——鄭貴妃。

愛美人不愛江山

萬曆十四年(1586),神宗傳諭內閣,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萬曆十八年,神宗又說自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萬曆三十年,神宗召首輔沈一貫入閣交代後事;萬曆四十年,南京各道禦史上疏:“台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嚐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

神宗10歲當上皇帝,20歲親政,24歲開始就因身體原因極少上朝,27歲以後幹脆避居宮門之內,不再上朝。當時,他處理政事的方法都是通過諭旨向臣下傳遞,就連“萬曆三大征”也是以這種方式處理的。

最初,神宗隻是不願意上朝聽政,後來他竟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這位皇帝不僅自己不處理政事,也不授權給大臣處理,整個國家的運轉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很多地方官員編製都出現了問題,出現官位空置的現象,朝野上下則黨派林立,相互爭鬥。因此,《明史》中是這樣評價神宗的:“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關於神宗不理朝政這一荒誕的做法,很早的時候就有人批評他了。萬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給神宗進了一份奏折,批評他縱情於酒、色、財、氣。雒於仁的行為完全惹怒了神宗,幸好得到了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幫助才得以免去死罪,僅被革職為民。對於雒於仁的批評,神宗曾為自己辯解:“說我好酒,天下誰不喝酒?說我好色,我隻偏愛貴妃鄭氏一人而已,我喜歡她是因為她勤勞……”

神宗所說的鄭貴妃是神宗第三子朱常洵的母親。這個嗜權如命的女人在神宗生前不斷唆使他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致使神宗與群臣出現矛盾,30年不上朝。神宗死後,她又利用權術攪得大明王朝不得安寧。她到底是怎樣一個女人呢?

萬曆年間的立儲之爭

鄭氏14歲進宮,在宮中等了兩年之後,終於引起了神宗的注意,位列淑嬪之列。鄭氏不僅容貌清麗,而且機智聰敏,好讀書,更富心機,神宗因此很喜歡她。

一次,神宗在母親李太後宮中看上了宮女王氏,並使其懷孕。在李太後的逼問下,神宗隻得承認王氏腹中的胎兒的確是自己的骨肉。在李太後的要求之下,神宗不得不冊封王氏為恭妃。王恭妃受封不久之後便產下一個男嬰,即神宗的長子朱常洛。

鄭氏見王氏被封為恭妃,而且還生了一個男孩,心中感到十分不快,於是對神宗軟硬兼施,讓神宗給她一個名分。神宗本來就疼愛她,因此馬上就同意了她的要求,先後將她從淑嬪升為德妃,又升為貴妃。神宗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大臣們認為王氏生了皇長子尚且隻封為恭妃,而一個沒有生育皇子的妃子竟然當上了高於恭妃一級的貴妃,這簡直就是荒謬。為此,神宗也非常煩惱。這時候,鄭氏卻在一旁提醒神宗,隻要將這些奏章一概留下,不去理睬它們就好了。神宗聽了她的建議,時間一長,大家便也不再提起這件事情。

看到這種情形,鄭氏心中也暗暗擔心,雖然她一直深受神宗的寵愛,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在這個後宮當中,隻有生下兒子,母以子貴,地位才能更加牢固。因此,她日夜都盼著自己也能生個兒子。

不久,她的願望便實現了,為神宗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神宗立即晉封鄭氏為皇貴妃,皇貴妃這一封號始於此,位僅次於皇後。這一年,皇長子朱常洛已經5歲了,他的母親王恭妃始終沒有再晉封,神宗也遲遲不肯提立太子之事。大臣們從神宗的態度中揣測出他想廢長立幼,因此心中不滿,提出勸誡。其中有個叫做薑應麟的戶科給事就在神宗準備冊封鄭氏為皇貴妃的當天上書,要求先封王恭妃(實際上要求神宗冊封朱常洛為太子),結果薑應麟以及為他說情的刑部主事孫如法等都因此而獲罪。

鄭氏還是被冊封為皇貴妃了。朝中大臣們幾乎一致反對神宗的這種舉動,神宗每日上朝時都會聽到大臣們的各種反對之聲,他開始對臨朝聽政十分厭惡。此時,神宗的母親已經老了,也不會再管他,張居正已死,神宗本以為朝中沒有人再能約束他,哪知其他大臣又對他吹毛求疵,讓他不勝其煩,於是他選擇在後宮中,在鄭氏的溫柔鄉裏尋找慰藉。

神宗和大臣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和鄭氏的關係卻越來越好,鄭氏也想趁此機會將自己的兒子推上太子之位。神宗因為寵愛鄭氏,因此十分偏愛朱常洵,心中也想要立朱常洵為太子。然而,朱常洛畢竟是長子,封建王朝的傳統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今皇後未育有子嗣,那麼立長子為太子就是正統,如果神宗改立朱常洵為太子的話,一定會招致非議,而且朝中大臣和太後也不會允許他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