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邊落木蕭蕭下(1 / 3)

鄉村手藝人生存狀態素描之十:木匠

木器是鄉村人家的大件家具,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家具。無論什麼人家,都離不開木器。因為人坐、睡、吃等一些主要行為都離不開木器。坐,要椅子、板凳;做飯,要甑子、水缸;吃飯,要飯桌;睡覺,要床;放置衣服和糧食,要櫃子、箱子;梳洗,要臉盆、臉架、梳妝台……

因此鄉間古來就有職業的木器製作藝人:木匠。

我們家可能是與木匠打交道較多的家庭。因為我有三個姐姐,她們出嫁前,母親要為她們做嫁奩,因此,我有較多的機會接觸木匠。而在以後,我的胞弟高中畢業後,幹脆學了木匠。

這就說到鄉間嫁女的一些事情了。鄉村嫁女,娘家要陪送。陪送主要是木器。如,大衣櫃、五屜桌、木箱、腳盆、梳妝台、洗臉架等等(非木器有:被子、蚊帳、水瓶等)。鄉間稱“幾個腳”(“腳”指腳力,並非家具之腿),是指幾件嫁奩。譬如:大衣櫃算兩個腳,大腳盆、小腳盆要各算一個腳等等。陪送的多少視家境而定。家境好的,可以是十六個腳,一般的,八個腳。

鄂西一帶,家具一般塗紅色,大紅或者赭紅,十分喜慶和富麗。迎親的隊伍中有專門的力夫或抬或背,一路嘿嘿嗬嗬,紅色的家具在山林間閃動,鑼鼓暄天,熱鬧而帶有幾份古風。

——這當然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情況。現在不同了,嫁女不再時興陪嫁木器了,改成了電視機、電飯煲、洗衣機等電器。

陪嫁的改變,使木匠失去了一部分業務。而新材料的出現,和工具、生產方式、以及人們的使用和欣賞習慣、風氣的變化,使那些做實木家具的“老木匠”的業務雪上加霜,木匠數量銳減,年輕木匠因為學做新式家具,才得已生存下來。

馬尚紅就是這樣一個“改竅”木匠。他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師從楊師傅學藝,八十年代初期出師,到現在做藝已經二十六年。我去訪問他時,他正在家中做圓桌麵子。他說,當時一個村子有八個木匠,現在隻有兩個了。

我問他現在主要做的是什麼木器,他說主要是:圓桌、凳子、簡易桌、麻將桌和腳盆。

老木匠的工具主要有:不同型號的鋸子,不同型號和功能的刨子(如:挖刨、躲角刨、內圓刨、長刨、七寸刨、線刨、卡圓刨等),鑿子(兩寸鑿、八分鑿、五分鑿、三分鑿、兩分鑿、一分鑿、五分圓鑿、一寸圓鑿),墨鬥,曲尺,斧頭,釘錘,油刷,獨腳馬口,馬口鉗子等等。

這些工具各有用途。一般而言,鋸子是用來截取圓木或者木板長短用的,或者用來把厚木料改薄。而刨子則是用來將木頭表麵刨光滑的,用得最多的是線刨和長刨。所謂線刨,又叫粗刨,顧名思義,它是木匠針對一塊木板時最開始使用的刨子,它的主要功能是將凹凸不平、留有鋸痕的木板刨平。但因其短小,它隻能一塊一塊地局部地處理木板的某一部分。而要使整個木板的平麵都處在一條水平線上,就要用長刨。長刨刨身較長,是線刨的一倍多。因為長,就具有一種度量效應。因此木匠一般都不會輕易地讓別人動用長刨。木匠用得較多的工具還有鑿子和錘子。木器各個部分的聯結,一般采取木榫,而不考慮鐵釘,因此要用鑿子打榫眼。挖刨、圓刨,主要是製作一些圓形用具時用,分為內圓刨和外圓刨兩種。內圓刨是刨盆內壁的,外圓刨則刨盆的外沿部分。

木匠就是靠這些工具,把一塊一塊木板變成了結實漂亮的家具。

木匠還有一特殊的工具:量天尺。木匠的計量工具主要是曲尺。量天尺主要是建房做大門用的。從外形上看,它與一般的直尺並沒有什麼區別,它的區別在於刻度的不同。它用“財、病、利、義、官、劫、害、本”八字取代數字刻度,每一格相當於1.44寸。做大門的要求是:大門的高度和寬度,用量天尺整個量,餘數一定要落在“財、義、利、官、本”幾個字上,這樣,新房建成後,主人家才能興旺發達。

除了量天尺,木匠還有魯班尺。木匠們一般稱為“老尺”,比現在通用的市尺要大三分。一般在做飯桌、床時用。這也是有“說法”的。飯桌,一般不離“七”,因為“七”與“吃”(鄂西一帶,吃讀qi)諧音,因而,飯桌的尺寸餘數都落在“七”上;而床不離“半”(與“伴”諧音),一般是3.85尺、4.05尺等等。

木匠工具在藝人中是較多的。做上工的時候,一般用一個背簍,把短一些的工具放在背簍裏邊,把大大小小的鋸子橫放在背簍外麵,用一根繩子拴緊,然後上路了。

與別的鄉村匠人比,木匠做家具時的忌諱更多。除了做飯桌時尺寸要不離“七”,床不離“半”,還有許多“規矩”。譬如做飯桌還有一個講究:桌角結合處的做法。方桌在桌麵、桌腿的連接處有三個方向的木榫(一般不用鐵釘構連,俗稱“三角包尖”),因此必定一些地方是榫眼,另一些地方是榫頭。三個方向的榫頭相互穿插,這就有講究了,桌腿的榫頭要包在裏麵,這叫“主吃木”,否則就是“木吃主”。

還有做甑子和豬食盆。木匠做甑子和豬食盆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否則甑子蒸不熟飯,豬食盆喂不大豬。民間有這樣的笑話。說某東家請木匠做甑子,蒸不熟飯,想請木匠來修理一下,木匠很忙,說,你屙泡尿就熟了。東家回去,去毛廁屙了泡尿,飯果真熟了。而以後,主婦每次蒸飯,都要上一趟毛廁,不然飯怎麼也蒸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