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站在風中看夕陽(1 / 3)

鄉村手藝人生存狀態素描之七:土匠

青瓦粉牆(青瓦土牆)是鄂西一帶最典型最普遍的農家房舍,它“人”字形的屋頂,端端正正的牆壁,透出一種鄉間特有的古樸、溫馨與和諧。

這是現在我國絕大多數鄉村農民居住的房子,已經很古老很古老了。我甚至懷疑,人類從樹上(巢居)、岩洞(穴居)走出之後,可能就住著這樣的房子。

它是滋生萬物的土做的牆體,用同樣也可以稱為土的石頭做基腳、用土做成的瓦覆蓋屋頂的。因此,現在的人們都叫它土房子(更早的時候,是相對於石頭和木頭結構的房子吧),或者叫做“幹打壘”。

沒見過這種房子的人是絕少的,但知道這種房子是怎麼建起來的人,也許越來越少了——雖然有許多人就是在這種房子是出生、成長的。

我就是在這種房子裏出生、成長的。那是一棟有樓的房子,兩間,中間有一門(過道門)將兩間房子貫通,一間做堂屋(客廳)、火弄,另一件做灶房和臥房。這樣大小這樣結構的房子在我們村上是比較多的。大體上是村子裏的中等住房水平。

比這好一些的農家住宅是俗稱“大三間(gan)”的房子,它是一溜三間擺在一起,中間是大門,兩邊是小門。這種大三間的房子,還有一種變體,鄉人們說的“明二暗三”,就是說,隻有一大一小兩個門,而另一間用作臥房的房不開門,隻留窗。最大的房子是“明三暗六”,這在我們記事的時候就已經見不著了。

我見到的最大的土房子,是楊灣的一棟房子。它大約是一溜七間房,長達幾十米,而且樓上也有窗戶。無論從高度上講,還是從麵積長度上講,都是最大的土房子了。它的主人,是我的姑父,因為他在解放前是一位德高望眾的塾師,而且當過國民政府縣參議員。不過我們看到這房子的時候,這間惹人注目的氣派的房子裏,已經住進了幾戶貧農。

其次便是村上的小學校了。

我們村裏最早的磚房子,建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也是小學校,因為全縣要消滅中小學危房,校舍必須改成磚房子。

這雖然隻是我們那個偏僻的小村子裏的情況,但我相信,這種住房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是十分普遍的。即使現在,在不少的地方,已經有了一些磚混結構的住房鶴立雞群般地矗立在一片土房子中,即使現在建新房的人已經不再考慮建這種土房。

還是簡單地對這種土房子的結構作點介紹吧。

一般房子三間兩層,每間房開一個門,把幾間房屋聯通。一般布局是這樣:大門居中,這間房是做堂屋(客廳)的,裏麵擺放大方桌(更早的時候,擺放春台、或者神龕),而在房屋靠裏的一側,有火弄(一種供人烤火的場所,它陷在地麵以下,用石頭或火磚砌著,上麵吊著一把炊壺),火弄四周擺放著木椅子。也就是說,堂屋是起居室和接待室,還是祭祀的場所。

另外兩間,一間做廚房,打著灶,擺著飯桌、飯架(一種放置炊具的木質器具),放著水缸以及碗櫃、泡菜壇等;一間做主臥室,放床、大衣櫃以及抽屜、踏櫃等等。

這是一樓。二樓,一般是子女們的臥室,或者儲藏糧食、物品。

這是一般的布局。不同的情況是,一些兒女較多的家庭會在灶屋、堂屋裏,用板壁隔成內外兩間,在裏間擺放床鋪。也有的在屋後接幾間矮房子(稱做“私庵”),做專門的廚房或火弄。有些人家也在樓上的一側開上樓門,樓門外搭起木陽台(俗稱曬樓),用以晾曬衣物,或者冬天在上麵邊曬太陽邊納針線。

上樓的木梯一般放在堂屋的屋角裏,被人稱作“弧梯”。

土房子因為牆體厚,又是泥土夯實而成,門窗少,具有較好的保溫作用,冬暖夏涼。築得好的土牆房子,也很牢固,可以住幾代人。走到一些老房子裏麵去,常常可以見到屋裏的樓板、樓梯甚至一些家具都被煙薰成黑色,上麵結了厚厚的煙垢。這說明這棟房子已經住了好幾代人了。

建這種房子,需要專門的藝人來指揮。這種人,村人稱之為土匠。

而且它跟別的藝人製造某種器具不一樣,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行為,它需要很多人來配合,還需要木匠、石匠的加入。

建房的程序一般是這樣。東家選好了地(鄉村建房最重視看風水,俗稱看地,一般是請專門看地的陰陽先生執行),備足了木料,請石匠打好了水腳石,就可以動工了。第一步是先請人打地基(俗稱“趕屋場”)、下水腳石。水腳石是承受牆體的基礎,砌水腳石之前,要先挖放置水腳石的深槽,深度視情況而定(一般而言,要挖到被稱為“老山”——應該是硬基的地方),放置水腳石的深槽挖好後,就可以開始下水腳石了。水腳石一般要砌到高出地麵幾寸的地方,以防雨水浸蝕牆體。水腳石砌好,就可以開始築牆了(一般稱為“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