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東家除了請土匠來負責建房,還要請打牆的人,整牆的人,請背土的人。打牆的人一般是體質和勞力很好的青壯男人,整牆的人卻是有經驗、辦事細致的人。另有大量的人背土、挖土。
打牆的土,粘度較高的大土最好。不過,一般而言,取土以就近為原則。隻要刨去最上麵的一層熟土(耕種層),下麵的生土就可以了。而這種土裏麵,往往摻雜著大大小小的石塊,挖土的人必須擇出裏麵的大石塊。背土的人就負責把土背到牆上,倒進牆板裏。
牆板、杵頭、拍耙(讀peipa)、牛子是建房的主要工具。牆板是一個木質的長方體,它三方聯在一起,另一頭是活動的,類似磚模。築牆的時候,就把它架在牆體上,在鬥裏倒上土,然後,由打牆的人用杵頭將泥土夯實。杵頭形似一個打杵,丁字形,下麵裝有一個半球形的鐵垞。打牆一般由兩個男人打。他們各提一把杵頭,先是背對背站著,每一排打三個窩子,邊打邊向後退,當兩個人屁股要碰著時,再轉過身子往前打。這一遍打完,再上土,又打。一般每一板牆打三層土就好了。
打牆要叫喊,一個喊嘿呀,一個呼嗨嗬,用以協調動作,調動氣力。因此,建房時,打牆者的嘿嗬聲就會在山山嶺嶺間回響,不絕於耳。
開始,牆板是放在水腳石上,打滿一圈,再打第二圈。這時,就要用著牛子了。牛子是一根大約兩尺長的木棍,有兩根,它放在打好的牆體上,專門用來擱置牆板。沉重的牆板就是擱在這兩根牛子上,才得已安放在高高的牆體上的。
拍耙是要來整牆的,木質的,形似一隻熨衣服的烙鐵。人們在一邊打牆時,負責整牆的人,就手持拍耙,在牆體上拍打,把粗糙的牆麵拍光滑,消除牆體上的裂紋。
打牆的這個過程,被稱為“築桶子”。築桶子時,在牆板的聯結處和牆角處要在牆土中放置木棍和長條的木塊(俗稱“放扯簽”),使牆體間的聯結更加緊密。
桶子築五六板高後,要停一段時間(稱為“歇汗”),讓牆體幹爽,增加牆體的承受力。歇汗的時間長短,視季節和天氣而定。冬季時間要長一些,夏季時間短一些。歇汗時,牆體要用芭扇(一種用茅草編成的長方形的專門用來覆蓋牆體,以免受到雨水浸濕的工具)把牆體罩住。
當桶子築到一層樓高時,要放置樓鎖(俗稱“窖樓鎖”)。樓鎖是專門用來放置樓板的,一般選用較粗較長的鬆樹或杉樹。窖好樓鎖,再往上築。這時候的牆體人們稱為“金牆”,一般築一人多高。
金牆最後一圈打結束時,有一個地方會有長短不齊的缺口(牆體一板一板地打來,最後合龍的這個地方,就必然有缺口),這個缺口稱為“龍口”。這最後一板牆叫“築龍口”。
這時,牆體的主要工程就算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在牆體的側麵往上築,一板一板往上築,逐漸減少板的數量,最後形成一個三角形。這個過程,俗稱“找山字”。
之後,就是上梁、掛檁子。檁子掛好,開始釘椽子,用來覆蓋瓦塊。
土匠的工作就是負責整個建房過程的組織和處理各種技術問題。譬如:水腳石要怎麼砌,挖的深度,砌出地麵的高度;築牆體過程中,每一板牆能不能打得端端正正,牆打到一定高度時,牆體是不是保持在一個平麵上;什麼時候“歇汗”,“找山子”怎麼找(俗稱“拿水”,關係到屋麵的坡度)等等。
土匠的工具主要有:墨鬥、曲尺、水平尺、吊線砣。墨鬥曲尺跟木匠一樣,水平尺主要用於檢測牆體和“拿水”,吊線砣打牆時垂吊在牆板上,以檢測牆板是不是放得端正。
除了這一些,土匠還有另一份重要的工作:祭祀。
建房是農家最大的事情,幾乎每個重要環節上,都要敬神。一般情況下,有三次大的祭祀活動。一是架板時。這一天,東家要備好祭祀物品,主要是公雞、白酒、線香、火紙、鞭炮等等。土匠將牆板提到水腳石上放好後,便開始在司頭前麵敬神了。他在地上插上點燃的線香,焚燒火紙,並用刀將雞脖子抹了,用手指蘸著雞血,在火紙上劃符。
香煙嫋嫋升騰,土匠口裏念念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