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暮色蒼茫(3 / 3)

選好竹後,就是劃篾、製篾。編織一隻麻籃簸,需要七種篾:織篾(編織外套的圓篾)、圓光(外套底部用篾)、紮口、夾口、蓋口、折篾、囊子(外套中間部分的硬篾,是麻籃簸的骨架)。這每一種篾,都要上刮刀,使每一匹篾變得表麵光滑。而紮口篾(竹青部分),要用水煮,使其變得像線一樣綿軟。

而最難的是折篾。折篾就是編織裏麵部分的用篾,像織簸箕一樣,裏麵是用板篾。它的複雜就在於要用篾織出花紋。織出花紋就要幾種著色的篾。譬如說要黑色的篾,就要用核桃樹皮(根)熬汁,然後把篾放入其中,煮五六個小時。要紅色,要先用油漆染篾,染後再上清漆。這樣才不會毀色。

把篾製好後,開始編織。折子要織花紋,什麼樣的花紋,決定著篾的穿法。一般在中間位置要織雙喜,四周織萬字花等等。

當然,這隻是一個大致的步驟。至於究竟每一種篾要製到什麼程度,花紋是怎麼編織出來的,那簡直就是一個難以說清的事情了。

順便說一句,麻籃簸既是陪嫁,一般來講,娘家都會織兩個(一對,成雙成對的意思),對裏麵的花紋要求有一些變動。

除了麻籃簸,比較難做的還有麵篩。麵篩在過去是用得十分普遍的工具,它主要用來篩玉米、小麥麵。它的難點在於編織折子。折子篾要製得一般粗細,跟線一樣,而編織的“眼”都要一般大小。這麼細的篾在編織過程中,最易折斷。而一旦有某一匹篾斷了,整個折子要重新再來。

彭文說,他在學織麻籃簸時,就挨過父親的打。那是他織折子時沒有注意,把花紋織到邊上去了。

彭文學成以後,曾經遠到川省去做藝。四川的篾器在全國享有盛名。在這樣的地方做篾活,有一點魯班麵前掄斧的意思。但是他選擇了自己熟悉的業務:織挑籃。那是農家賣米用的。特殊的要求就是大小一樣。他在四川做了一段時間,就回來了。

現在,他不到外麵去做,也不做上工了。原因很多,一是人們對篾器的需求小了,二是他找到了一種新業務:織背籃。

這是一種長方形的笸籮。這種背籃的需求量加大,是因為一些地方大麵積種植柑桔。因為這種背籃,小巧輕便,便於柑橘的采摘和運輸,因此大受柑農歡迎。

而因為他的背籃質量很好,因此,俏了起來。

背籃的暢銷和同行的減少,使篾器在價格上已與過去有了較大的差距。他父親做藝的時候,一隻腳背簍隻賣5塊錢,現在賣到了50塊;一隻背籃過去隻賣幾塊錢,現在賣到35元。他一天時間可織兩個背籃,除去購買竹子的錢,他每做一天,大約可以獲利60元。這在他生活的地方,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彭文現在正在家裏織背籃。因此屋中擺滿了已經育好的摪和大量的織篾,屋角也擺了一些背籃,我問他一年要織多少背籃,他說要八噸竹子。

這些竹子都是在能夠伐竹的時間裏(有些時間不能伐竹,如三月份,正是竹子發筍,生長的旺季,水份很重,這時的篾容易被蛀,同時又對竹子的生長不利;下雨天也不能伐竹,伐後容易長竹虱子)買來的。現在是四塊錢一斤。

也就是說,現在,因為背籃,彭文把篾活堅持了下來。而且收入還十分可觀。

他年紀不大,40歲左右。我問他有哪些想法,他說,原來(指學藝的時候)他想,篾匠可以幹到很大年紀,但看起來不太現實。我問為什麼,他說最多可以做到六十歲,因為劃篾的時候,常常要用牙齒咬篾,所以牙齒掉得快。而牙齒一掉,就咬不成篾,也就做不成了。

聽了這話,心裏有點愴然。我想起了篾匠劃篾時的姿態:他們右手拿著下篁刀,左手拿著待劃的篾片,頭低著,全神貫注地,輕輕地用刃口在篾片上揭出另一片篾片來,這時他們的頭更低了,直到他們用嘴咬住那一片篾,把篾撕開,然後才擺一下頭。像獵狗抓住了獵物那樣揚起成功的腦袋……

但聽起來更不是滋味的是他的樂觀。20年,也就是說他60歲以後,還需要這麼多的背籃嗎?

也許要。也許那些現在被人們唾棄的篾器,那些叫人感到溫情脈脈、似乎有著能和人一樣呼吸的篾器,會再回到人們身邊。

因為,畢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重視綠色,而篾器是環保的,它讓人感覺到另外的意義。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