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手藝人生存狀態素描之五:篾匠
在鄉間行走,時時會與各式各樣的篾器不期而遇。男人背著背簍或者背簍上壓著背筐,女人們臂上挽著各式各樣的竹筐;農家院內,牆外豎著曬席,或者鋪在院壩裏的曬席上曬著紅紅的辣椒;倚門而坐的婦女正在做針錢活,她們的身邊,一定有一隻精致的麻籃……
鄉村生活似乎有了這些竹器的參與,變得溫情起來。
篾器的運用,十分廣泛,農家的生產和生活,播種和收獲,幾乎都有篾器的參與。
鄂西一帶主要的篾器有:背簍(三鬥背、二鬥背、小背簍、娃娃背、腳背簍等);背筐(大背筐、小背筐、背籃、搖籃、糞背筐);撮箕(大撮箕、小撮箕,扭糞撮箕);簸箕;曬席;涼席;篩子,提籃;麻籃;團窩;簸子;刷子等。
專門從事篾器製作的藝人,就是篾匠。
我們隊上,曾經有好幾個篾匠。最有名的是楊師傅和屈師傅。楊師傅是個老篾匠,距我們家很近,曾經給我們家做了好幾次藝。我很想去采訪他。可是旁人介紹了他的情況後,我放棄了采訪的想法。
篾器不俏之後,楊師傅做過許多努力。他打麻籃簸(一種小巧的笸籮,供婦人家裝針線、補丁、鞋樣用),在裏麵織花,織“福”、“祿”、“壽”,希望用把小小的麻籃簸變得美麗的方式來拯救自己的生意,可是堅持不下去,以後又紮竹椅子賣,也沒有好生意,於是就改行了,學剃頭。
楊師傅手藝很好,人也不錯,愛開玩笑,他做藝的時候,還可以給人講講故事,他“失業”的原因是一些塑料製品的出現。
塑料製品首先取代了一些廚房間的用具,如篾沙撮。沙撮是洗菜、濾米用的,現在有了塑料的,鋼絲的,很便宜,所以,人們都不請篾匠織沙撮了。而背簍,這個用得廣泛的工具,卻因為摩托車的普及和塑料編製袋的出現,被冷落了。譬如,過去人們從地裏運苞穀(玉米)棒子回來,是用背簍或者背筐來背,現在,他們帶上幾條編製袋,然後拴到摩托車上就拉回來了。
提起篾匠,最有諷刺意味是我們小隊(現在改稱組,隻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兩個學篾匠的。一個是大姐夫,他學成以後,隻做了半年,就沒做了。另一個是謝永波,他學成之後,可能給別人織過幾個提籃子,也沒做了。我問謝永波,怎麼不做篾活了?他說,沒有事做。我問他那些工具還在不在?他說,早就丟了,隻看(鄂西方言,表示不確定)下篁刀子還在不在。
終於打聽到一個現在仍在做活的篾匠,叫彭文。於是我趕了過去。
彭文的手藝應該稱作家傳。他祖父彭淑芝,會圓篾(背簍等工具用篾的統稱),祖父讓父親跟一位姓屈的師傅學了板篾(曬席、簸席等用篾的統稱),於是他漸成了倉坪一帶鼎鼎有名的篾匠。彭文的手藝就是從父親那裏學來的。
他學篾匠那會兒十八歲。原本打算學木匠,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改變了他的初衷:因為做木活需要有一個好的體質,而篾匠無需消耗太多氣力,而且可以一直做到老。
那時的作業方式是做上工,就是到東家老板家裏去做。他們父子倆,一個背著工具,一個肩著柯片,行走在黃昏中的山路上。到22歲時,彭文出師了。
父親一生帶徒16個,彭文相信,那可能是篾匠們最輝煌的光景。
篾匠的工具看上去不很複雜,一把下篁刀是最主要的工具,再就是小鋸、窄刀、柯片、度篾齒、剪子、刮刀等。
下篁刀和普通的鐮刀不同,它沒有彎度,是直的,很厚,前麵也沒有刀尖,比後麵略寬,形狀很像剃頭刀,它的主要用途是劈竹、下篁、分篾等。窄刀就是兩個柳葉形的三角形小刀,它們兩兩相對釘在木板凳或者木板上,像一隻黑蝴蝶,主要用途是使每一匹篾寬窄變得一致起來。度篾齒是一個“z”字形的鐵器,主要用途是給篾或者竹片引路。柯片是竹製的長短不一的竹板,在打板篾的時候用它們使篾靠緊,減少篾片間的空隙。
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劃(劃,方言讀第一聲,有剖、劈、分等意思)篾。篾在篾匠那裏,有兩大類:圓篾和板篾。
圓篾,隻揭去了篁,並用窄刀打去了篾的鋒棱,它主要用於織背簍、背筐、撮箕等物,因其形狀相對於板篾而言,幾乎是圓形的,所以被稱為圓篾。板篾是在篾上一層一層揭起來的,薄而軟,主要用於編織曬席、簸箕的折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