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坐說玄宗(2 / 3)

四兄弟都是銅匠,我原以為是家傳,一問才知道錯了。原來他們的父輩並不打銅,而是排行老二的嶽魁剛去跟師學藝,然後,再傳給老大、老三、老四。嶽魁剛說,他學藝是1978年,那時還在搞集體。他之所以要學打銅的手藝,是因為那時在集體做工,一天的收入僅得一塊錢,而做手藝可以拿到七八塊。他去找隊長,說要學打銅,隊長要他按規定每月交三百塊錢(交錢才能記工分,有工分才能分糧食,這是當時的體製。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糧食不是拿錢可以買到的,農村人口,是按工分分糧,城鎮人口,則是憑供應本子,或糧票),他答應了,就去找師傅。

學了三年,出師(手工藝人學成時的專業屬語)了。而這時農村開始實行生產責任製,幾兄弟就先後跟他學起打銅來。

這是八十年代初期,俗稱鋼精壺、鋼精鍋、鋼精湯匙(鋁製品)等一些炊具餐具已在市鎮和較發達地區使用了,而一些偏遠山區則因為休養生息,漸漸有了一些實力,於是打銅的生意在這樣一些地方悄然勃興起來。

嶽魁剛說,他們那時絕大多數時間在南漳、保康、興山、穀城、竹山、竹溪、巴東、神農架等一些地方做。這些地方喜歡銅炊具是有理由的:他們做飯和取暖的燃料一般是木柴,鋁製品顯然沒有銅製品好使。

打銅的工具主要有:風箱、砧子、錘子、鉗子、化銅罐、試銅槽、剪子、銼、鑽子、秤、機車、燈盞等等。風箱是木製的,約有五六寸寬、一尺多高、一尺多寬,內部分成幾個部分,最下麵是風箱,上麵是兩個小屜,主要用於放置一些小工具和原料(如鋅、硼砂),再就是充當師傅的錢櫃。最上端,四周鑲了邊,讓鑲板高於頂端,從而形成一個鬥狀的沒有蓋板的盒子,這主要是方便操作,如銼銅,而被銼下來的銅末就落在這個鬥裏(有俗言雲:“銅匠不落銅,銼達眼睛紅”,是說銼銅是銅匠賺取東家銅料的一種方式)。而在風箱的兩邊,分別用兩篾片夾起來,再用一根橫梁把兩邊的篾片聯結在一起,這樣挑或者拎就很方便了。

因此,銅匠行走起來,一般就是這樣一副模樣:一根扁擔,一頭挑著風箱,一頭挑著裝著鋅和衣物的包裹,頭上戴著草帽,有的還在風箱上掛一把雨傘。嶽魁剛說,那和逃難一樣。

銅匠與別的匠人做藝不一樣。是流動的,又相對固定。他們不可能像木匠、篾匠一樣,給誰做工,就在誰家裏吃住,作業點也擺在東家的客廳裏。他們是流動的,又相對有一個固定的作業點。這主要是因為:一、他們隨時隨地要帶上很多很多鋅,特別到遠處做藝的時候。因為在偏遠的地方,要買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隻好隨身帶著。一般他們會帶上一百多斤。而鋅是不能帶入東家老板家裏去的。東家不懂兌鋅是打製銅器時必須配兌的原料,而認為是摻假。因此,他們到一個地方,就要找個熟人,以便有一個放置鋅的地方。二、打銅的第一步工作是先立爐子。這個爐子他們叫八卦爐(四個角上砍一刀,把四個角變成八個角。他們稱之為八卦爐,是因為銅匠認為,他們的祖師爺是太上老君,而把爐立成八卦爐,就會得到太上老君庇佑,不會遇到有人架火),雖然立起來並不複雜,但他們並不是走一家立一家,而是能讓一個屋場、甚至一個小隊(假如他們居住並不十分分散的話)的人都會到這家裏來打銅。銅匠本人就會把這一家變成一個作業點,直到把這個村子上的活做完。

這樣的事情,在城市或者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是不太可能的。誰喜歡一個銅匠在自己家裏給別人做工,成天敲敲打打,煙飛灰漫?可是在那些偏僻的鄉村,這就不是一個問題。這自然有銅匠自己的工作,譬如,對東家態度好一點,有時送給東家一隻銅簪,一個小湯匙,有時候,給伢兒一點小玩意兒等等,總之,爐子一旦立在誰家裏,銅匠就會和誰處得很好。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地人的純樸。他們對這些不會計較。所謂人情大如天,他們即使心裏不願意,也不願意得罪村鄰。

爐子立好,銅匠就開始打銅了。首先是化銅,把“夫食子”(木柴燃燒後的一種炭)放進爐裏,用火引燃,然後坐在一個很矮很小的小板凳上,拉動風箱,爐子頃刻間就會亮起來。再後,把一些破銅器放進化銅罐裏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