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其他的行當,打鐵首先要勞力好。俗話“打鐵還須本身硬”,原就是說鐵匠身體要好,要有足夠的體力。
鐵匠的力氣主要用在打錘上。這是需要觀察力也需要體力的。他舉著叫錘,敲打著紅紅的鐵器坯時,自己是不可能隻輕輕點一下的。他想讓幫錘的使力錘打時,他自己也得用力錘打;他輕下來時,幫錘的也會輕下來。因此,在力度上,叫錘的和幫錘的也是協調的。也就是說,鐵匠每時每刻都是既要用心,又要勞力的。而且,鐵匠一直站在熊熊燃燒的鐵爐跟前炙烤,須臾不能離開,沒有強健的體魄,怎麼行?
打鐵需要消耗很大的體力。正因為如此,鐵匠到農戶家裏打鐵時,往往會受到更多的尊敬。農家要打鐵,一般會做臘肉、糍粑等有營養、耐餓的食品讓鐵匠食用。
鐵匠的技藝,主要體現在“火色”、“煮火”等方麵。所謂“火色”,是指器具鋒利、堅實程度的。譬如說刀,能吹毛斷發,這就是火色很好了。而對於鋤頭來講,沒有火色,挖地的時候,鋤尖就會上卷。
火色好壞,取決於器具刃口上粘的鋼和淬火的技巧。打鐵一般是這樣一個過程,先用鐵打製出器物的形狀,然後,再在器物的關鍵位置粘上一截鋼。鋼是鐵和碳的合金,硬度比鐵要大,一般的家具,無論是刀,還是鋤,要添鋼,隻有添了鋼的器具才有硬度,才鋒利耐用。但添鋼是要技術的。先要按照大小形狀取材,然後放在爐中煆燒,使之變軟後粘在器具刃口上。鐵燒紅後,會生出一些鐵渣,粘鋼過程中,要把鐵渣都捶打出來,不能讓鐵渣混在裏麵。如果混在裏麵,那個地方就會脫殼、裂口。
鋼粘好了,還要淬火。淬火是把打好的鐵器燒到一定程度時,再放入水中冷卻。這裏,鐵器燒到什麼程度最重要,如果達不到火候,火色就不好,燒化了,鐵質的那一部分就會變形。所以掌握火候十分關鍵。這全靠鐵匠的經驗。
“煮火”是一種焊接方法。一般的鐵器,都有一個聯結木柄的接口,這個接口,俗稱為“褲子”,如刀鬥刀把的地方,釘耙鬥木柄的地方等。製作褲子要把一個扇形的或是長條形的鐵片彎卷成一個圓形,接口那兒就要煮火。
煮火是鐵匠運用廣泛的工藝。除了打製新器具要用,整修舊器具也常用到。整修舊器具一般也是“褲子”開口了,要麼是羊角鋤、釘耙斷了一根齒等等,都需要通過煮火來維修好。
鐵匠尊太上老君為祖師爺,因此,正月初九不開工。因為這一天,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如果這一天動了家夥,會冒犯師尊。傳說某鐵匠因為在這一天打鐵,火星噴濺出來,把他雙眼都弄瞎了。
是不是有這樣的巧合,並不重要。但打鐵損壞眼睛卻是事實。因為眼睛一直在受著煙薰火炙,而且大部分時間要一直盯著熊熊爐火和明亮的鐵器。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鐵匠上門打鐵的事就沒有了。鐵匠們開了鐵匠鋪,人們要打製工具就到鐵匠鋪去。這時,鐵匠這個行業頓時變得吃香起來。我的兩個遠方表哥打鐵發家,頓時成為當地勤勞致富典型。
但好景卻不長,因為:像鐮刀、火鉗、菜刀、甚至挖鋤等等一些農具,商店裏都有賣的了,而且價格十分便宜。譬如發鐮,鐮刀在鄂西一帶特指一種割穀割麥的鐮刀,形狀與彎刀相同,刀身比彎刀略窄,刃口是用錯錯出來的,不能用磨刀石磨。這種鐮刀叫做發鐮。鐵匠打一把發鐮,至少要半個工,半個工隻說工價,現在至少是十五元以上。而在市麵上,一把發鐮,隻要兩塊錢,因此,現在幾乎沒人打發鐮了,而主要是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