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在什麼時候被稱為“詩城”,我不大清楚。把白帝城稱為詩城,妄自揣測大概是基於這麼兩點。一是詩仙李太白的《早發白帝城》詩,因為此詩一向被許多人作為家教啟蒙之教材(應是國人知曉率最高的詩作之一),不少孩子學詩,念的第一首詩應該就是“朝辭白帝彩雲間”。二是因為陳子昂、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寓居白帝城,並留下了大量詩作。
去過白帝城幾次,有意思的東西不少。譬如說白帝城的來曆,白帝城的碑林等等。
據說,白帝城最開始是為紀念一個叫公孫述的人建的。他是王莽手下的大將,割據四川,在瞿唐峽口擴修城壘。一日做了一夢,夢中有人對他說:“八厶子係,十二為期”(“八厶”合為一個“公”字,“子係”合為一個“孫”字,再合起來就是“公孫”的姓氏)。他感到非常奇異,醒後對妻子說:“雖貴而祚短,若何?”他妻子回答說,“朝聞道,夕死尚可,況十二年乎?”正巧府殿井中,常冒出白色霧氣,宛如白龍,於是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的祥瑞之兆。於是他在公元25年自稱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山亦改名白帝山。劉秀當然容不得這種篡逆,發兵滅了公孫述。公孫述稱帝期間(果然做了十二年皇帝),白帝城一帶比較安寧,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在白帝城修建了白帝廟。
白帝城之所以名聲大噪,則是因為劉備在永安宮托孤。因此,約在唐代以前,白帝廟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明代,公孫述被掃地出門,廟內代之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貼金塑像。
現在我們所說的白帝城,其實是白帝廟(真正的白帝城應該還包括皇殿壩、演兵場、洗馬池、點將台等地方。弄不清楚人們為何把白帝廟稱作白帝城)。
白帝廟由供祀公孫述到供祀劉備諸葛亮等,想起來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這是不是就是人們要把白帝廟稱作白帝城的理由?
白帝城的碑林也十分有名,其中最珍貴的是隋代的龍山公墓誌碑、鳳凰碑和竹葉詩碑。鳳凰碑上雕刻著鳥中之王——鳳凰、花中之王——牡丹、樹中之王――梧桐,因而也有人稱為“三王碑”。竹葉碑乍看起來是三枝秀竹的自然形態,仔細揣摩,方能看清那些竹葉是一個個文字,而且連起來是一首詩:
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
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
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她作為“詩城”的存在。我有些吃驚她的幸運,燦爛詩史星空最閃亮的星辰竟然都和她不期而遇。
最有意思的是杜甫和劉禹錫。杜甫自大曆元年(766)春夏之交遷居白帝城,至大曆三年(768)正月出川的一年零九個月時間,留下詩作430餘首,約占其現存詩集的百分之三十。最著名的詩作如《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為杜甫重九登高所作。楊倫《杜詩鏡銓》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又如《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在現奉節城東一公裏的大江之濱。是一個長千餘米,寬數百米的沙州磧壩。洪水季節,常被淹沒,故又稱“水八陣”。相傳是諸葛亮在此擺下的八陣圖,詩雲“奇才列石盡玲瓏,銳比精兵十萬雄”。杜甫此詩把懷古和述懷融合在一起,可謂千古絕唱。
杜甫在夔州寫作的四百餘首詩,膾炙人口的有《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最能行》等等。題材涉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以及個人的生活感受,甚至過去的一些經曆,國家大事、朋友交往、個人身世等等。
杜甫之所以能夠創作這麼多優秀的詩作,顯然與這裏的山水景觀、風土人情有關,也與詩人當時相對安定的生活有關。因了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顧,杜甫在這裏主管東屯的一百頃公田,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又在瀼西買了四十畝果園,請了幾個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