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樂平裏(3 / 3)

降鍾伏虎嘯天來,響鼓岩連擂鼓台。

照麵井寒奸佞膽,讀書洞出《離騷》才。

丘生玉米揚清烈,簾滴珍珠蕩俗埃。

鎖水回龍吟澤畔,三閭八景勝蓬萊。

此詩是清朝詩人汪國霖所作。詩人無名,但詩有名,流傳甚廣。“三閭”,就是樂平裏,因為屈原為三閭大夫。

去得多了,才知道那時是年少懵懂輕狂。

特別是一次采訪了騷壇詩社社員徐正端之後。

騷壇詩社是樂平裏農民詩人的詩歌組織,成立於1982年端午節。據說,樂平裏的民間詩歌活動,可能追溯到明清時期。那時,每年端午節前後,詩友們便邀約相聚,今天這家,明天那家,在一起飲酒賦詩。王健強先生在一篇題為《屈原故裏第一個農民詩社——騷壇》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清朝末年,歸州來了一位州學訓導,雅號李香齋,自詡“香山九老”,他聽說屈原誕生地有個騷壇,執意要見識一下。他要剛從省立荊南師範學堂畢業的周陶卿先生陪他一道去,兩人並肩打道樂平裏。騷壇的詩友們在壇東譚啟文的邀約下,從各處趕來應戰。李香齋要譚啟文當麵寫首詩他看,內容要跟他的來訪相吻合,然後由他作答。此後一唱一和,看誰的詩寫得快,寫得好。譚啟文略加思索,揮筆詠就一首七律:

忽聞大敵戰騷壇,風雅宜人眼界寬。

愧我拋磚聊引玉,勞君說項共瞻韓。

青蓮逸韻千秋在,白雪陽春一曲彈。

隻恐江郎迷五色,行間珠玉等閑看。

譚啟文的詩剛一送過去,騷壇其他社員的詩便像雪片一樣飛到李香齋麵前。他根本來不及一一作答。

此情此景,頗像《劉三姐》裏對歌。這可以讓我們看到騷壇當年的繁盛。

騷壇詩社正式成立後,社員增加了,創作的詩歌作品也更多起來。對徐老的采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徐老是退休老師,此時被縣的文化部門聘為屈原廟的管理員。因此我是在屈原廟裏采訪的他。

屈原廟內右側有一間大約六七平方米的廂房。徐老就食宿在此。裏麵有一張桌,一張簡易小方桌。我進去時,他正用毛筆伏在小方桌上抄錄一些詩稿。

詩稿就是騷壇詩社社員的詩稿,我注意到,他們有的,將詩寫在作業本紙上,有的寫在煙盒紙上;有的用毛筆,有的用圓珠筆、鉛筆。徐老說,他之所以要將這些詩抄正,是怕這些詩作遺失了。

徐老介紹說,騷壇詩社保存下來的明清時期詩稿約1000首,1982年恢複騷壇後,不少社員出版個人詩集,有的社員寫詩達1000多首。

騷壇是樂平裏農民詩人的組織,沒有經費。用徐老的話說,完全是個人愛好。我問徐老詩作的發表情況和稿酬情況,徐老說,因為會員詩作大多為舊體詩,發表很難,稿酬菲薄,不夠紙墨燈油之資。

這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因為這種純粹,這種真誠。

在後麵的交談中,徐老還說過一句話,因為我們是屈原故裏人。我從這句話裏,聽出了一種驕傲、一種篤信,一種對於崇高人格和精神的追尋。

這時想起心中耿耿的那些景觀傳說,真有些羞愧了。那些景觀,為什麼一定要真是屈原的遺跡呢?

不需要。因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心靈安頓的地方。在一個物欲化的社會裏,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形式來幫助自己堅持,而那些美麗的傳說,那些美麗的景觀已經足夠了。

每年端午節,縣文化部門就會組織一些紀念屈原的活動。端午詩會是固定的內容之一。詩會有時在縣城屈原祠,有時就在樂平裏,就在屈原廟裏。這時,樂平裏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蒿,包粽子,鄉間處處都飄著艾葉的芬芳。

這時,從武漢或者更遠的地方慕名而來的詩人和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農民詩人一起聚在一起,詠詩作賦,然後又一起走向照麵井,走向讀書洞……

這時候,人的心靈是純淨的。走在樂平裏的崎嶇山路上,我們會感到這裏的山水滋養過一代偉人,想到自己的雙腳正走在偉人走過的路上,我們真的就會相信照麵井是屈公的遺存,真的可以聽到從讀書洞裏傳來的隱隱約約的讀書聲。

心靈會為之震顫。

是的。人心是向善向真向美的。這就是朝聖路。它可以抵達你的心靈。

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