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樂平裏(2 / 3)

我想陶淵明是不是來過這地方,才有了他的理想國,又想,這樣的地方不出屈原,才真是冤枉。

屈原廟是樂平裏的一處紀念屈原的建築。一路上,徐老師就給我介紹過。一到落腳坪,徐老師便指著不遠處的山包上一座在建的青瓦粉牆建築說,那就是屈原廟,並說那個山包就是降鍾山。

降鍾山從山坡上突兀而起,這與樂平裏別的山有些不同,形如古時大鍾扣在溪邊的山坡上。從落腳坪往裏走,過屈平河,往山上行二百米,就到了屈原廟門前的大壩。

屈原廟正在修葺,牆體四周搭著腳手架。徐老師說,樂平裏的屈原廟至遲建於明代。這座屈原廟是1980年重建的。

因為正在修葺,大門鎖著,進不去。我們繞著廟轉了一圈,就去照麵井。

照麵井在響鼓溪邊的山坡上。我們從屈原廟下來,經過一片稻田和幾戶農家,就到了響鼓溪。

響鼓溪是一條小溪,藏在溝壑裏。在溪邊行走,看不見流水,隻聽見溪水流瀉的聲響。可能是因為溪水飛流直下,而溝壑深切,水流聲緊逼其中的緣故,聽起來激越沉雄,真有幾份征伐戰鼓的味道,就像溝壑裏藏著一沙場,正擊鼓點兵。徐老師這時便指著溪邊的一處高聳的石台說,那就是擂鼓台。

擺鼓台的故事我早已知道,沒想到能聽見這種“鼓聲”。大自然有如此匠心,當是奇絕。

讀書洞就在擂鼓台一側的岩包上,林中,有石階直達洞口。洞門前有一人工平台,平台一邊立“讀書洞”石碑。

讀書洞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宏闊。寬十幾米,洞門高處也不過兩米左右,越往裏越矮。洞內除了一些鍾乳石,就是滴滴噠噠猶如宮漏的水滴。

我感覺,屈原小時候在此讀書的可能性不大。徐老師給我介紹說,屈原小時在此讀書,應該是想避寒暑躲吵鬧吧,山洞有一個好處就是冬暖夏涼,而且這裏沒有人煙,隻有林泉之聲,屈原在這裏讀書應該是有可能的。

又說,直到現在,夜裏最安靜的時候,你在此還可以聽到屈原當代留在洞壁上的琅琅讀書聲。而且老書上就有記載。

回來後,查了徐老師所說的老書,應該是清代的《歸州誌》,裏麵有記,“州城東百二十裏三閭鄉,相傳屈原讀書洞,遺址尚存。”這裏的遺址想必應該就是此讀書洞。

照麵井在讀書洞之上。在所有關於屈原遺跡的傳說中,照麵井的傳說最美,她由屈原的銅鏡變成,而且能照世間美醜心。這無疑能激發人的無限遐思。

照麵井和讀書洞兩者直線距離不過一公裏左右,不一會兒就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棵大樹,一棵青樹,一棵柞樹,皆蔥蔥鬱鬱,如冠似蓋。

相比讀書洞,照麵井的形製要大要堂皇得多。它有井、碑,還有一個有些鋪張的井台。井用龍骨砌就,外方內圓。上方立有碑,嵌在打鑿的石碚裏。碑文雲:“予白遐邇人等,此係屈公遺井,特遵神教重新整頓,以後切勿荒蕪。倘有故違,定遭天譴……三閭合壇弟子同修。”

水至清冽,可見井底泉眼水汨汨而出,有氣泡如珠。陽光一線從樹枝間漏下來,射入井底,使井水格外明亮。蹲在井邊,自己的形容纖毫畢現。想起照麵井照麵也照心的傳說,不僅心中顫顫。將一隻手伸下去,澆了水上來,淨了手,雙手掬起井水一捧品嚐。井水清涼,且甜滋滋的。想,照美醜心是傳說,要說洗去心塵不是沒有可能。

水井下方便是約有二三十平方米的井台,地麵用青石鋪就,台沿上立著十幾根石柱,石柱上架著雕花欄杆和石欄板。欄杆外麵種植著柳樹和柏樹。

此處清幽。我們在井台的石凳上坐著聊了一會兒天,就往回走了。現在已記不清楚還談了些什麼。

各自的朝聖路

老實說,這次看到的景致沒有心中想象的那麼美。我想,可能是傳說太美,也可能是覺得把這些景致說成屈原的遺跡有些不太妥帖。

想象看吧,讀書洞中間高度不超過兩米,洞中陰濕,水聲滴噠,說屈原在裏麵讀過書,誰能相信?又如響鼓溪和擂鼓台,屈原放逐之後,並沒有回過故鄉啊?

當然,並非不知道傳說不是曆史,傳說不可考。

調到宣傳部工作後,去樂平裏多了。有時是去拍照片、采訪,有時是跟隨縣委領導去檢查春耕生產,有時是去參加詩會。

去得多了,才知道,樂平裏的景致,我隻是管中窺豹。有一首題為《三閭八景》的詩,就寫了三閭的八大景觀。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