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傳說
沒去樂平裏之前,先聽人講了一些樂平裏的傳說。
如照麵井,說是屈原的小銅鏡變的。屈原這麵小銅境很神奇,他做了錯事,鏡中的屈原會指責他;做了好事,鏡中的屈原便會對他微笑。屈原入朝之際,鄉親們前來送行,屈原便把自己心愛的小銅鏡掏出來,想留給鄉親們,而這時,寶鏡遺落在地上,化作一眼清泉,照麵鏡變成了照麵井,所以照麵井既照人間美醜麵,也照人間美醜心,好人與壞人,隻要在井邊一照,就清清楚楚,一些奸臣賊子不敢去照麵井,因為他們隻要往井邊一站,就會遭到形容枯槁、怒發千丈的屈原的痛斥。
如玉米丘,說是屈原躬耕過的田壟。唐人沈亞之《屈原外傳》裏有記,屈原“蒙讒負譏,遂放而耕,吟《離騷》……號泣於天。時楚大荒,原墮淚處,獨產米如玉”。這裏的玉米,當然是如玉之米。因為墮淚而產米如玉的田隻有三丘,所以叫做玉米三丘。
如讀書洞,說這便是屈原小時讀書的地方。一日屈原困倦小憩,朦朧中得仙姑授書,所以有了經天緯地之才。
如擂鼓台,說是屈原被放逐後,回到家鄉,召集鄉親們起來抗秦,擂鼓練兵的地方……
還有一個更奇的傳說是樂平裏的“靈牛”。
樂平裏的耕牛犁地、碾場不用鼻繩。外地的牛牽進來,隻須三日,解了鼻繩,牛一樣聽馴聽教;如果把本地的牛賣到外麵去,也隻須三日,不套鼻繩,便不能耕作。
傳說是因為屈原借了牛鼻繩。屈原挑著沉甸甸的書箱走到落腳坪時,一根捆書箱的繩子斷了,屈原看見路旁有農人耕田,就向他借一條繩子捆書箱,農夫沒有多餘的繩子,就解了牛鼻繩給了屈原。
牛鼻繩又叫撇繩,農夫靠它指使牛的進退。農夫把鼻繩給了屈原,準備回家取鼻繩,看到牛拉起犁鏵在田間行走起來。從此,樂平裏的耕牛犁田、碾場就不再用鼻繩了。樂平裏的耕牛也被稱作了“靈牛”。
美麗的傳說給樂平裏增添了一些迷人的色彩。
去樂平裏
樂平裏在秭歸縣城東約三十公裏的香溪河邊。從秭歸縣城出發,坐車到三閭鄉,再前行兩公裏,到一個叫遊家河的地方,過一道橫跨香溪河的索橋,就進入了樂平裏的西大門——七裏峽。
第一次去樂平裏是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我在教育部門工作,去三閭鄉檢查普及初等教育,因心裏惦著樂平裏的那些景致,便和教育組長說要去屈原小學,於是便去了樂平裏。
陪我去的是教育組的徐老師。我們乘車到遊家河,過橋,就到了七裏峽峽口。
沒有公路,隻有安步當車。一路走,徐老師便給我介紹七裏峽,說某年某月某日,中央某領導要去樂平裏,因為沒有公路,縣裏叫來公社書記來抬轎。從徐老師的口氣裏,聽得出他有幾分自豪。這是好理解的。因為在他看來,中央的大領導就不辭辛苦去窮鄉僻壤的樂平裏,他這個屈原的異代同鄉臉上很光彩。
但同時這話裏也透露出一點對七裏峽現在尚不通公路的遺憾。是啊,中國有幾個屈原啊?
七裏峽很狹窄,大山壁立,夾一條小溪。山高,聳入雲天,仰頭望不到山頂,隻見一線雲天。山上景色也不錯,樹木蔥蘢,山花繁複,山連綿不斷,層層疊疊,各具神態,或峭拔或宛轉,置身其間,有人在畫中行的感覺。
我想,如果這樣的山水擺在別的地方,不知道會陶醉多少人。我一邊瀏覽這些景致,一邊聽徐老師給我介紹樂平裏的景致,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樂平裏的中心點落腳坪。
到了落腳平,視野豁然開朗,給人以峽盡天開之感。
“落腳坪”就是屈原當年入朝歇腳的地方。樂平裏是一個小盆地,落腳坪是盆底。屈原要走出樂平裏,走向楚宮,這裏是必經之地,而從香爐坪(相傳的屈原故宅所在地)下來,就要遠離故土,站在這裏,歇歇腳,作別故鄉,那應該是有可能的。
落腳坪平坦如砥。仲春時節,油菜花盛開,滿目的金黃,十分耀眼。站在這裏看環繞樂平裏的群山,似乎山在天上畫了一個圓圈,山色由青變藍,迤邐遠去,風色各異,就像樂平裏是一朵用大山簇就的花,是丹青高手的花的水墨。
想起剛才經過的七裏峽穀,我不禁聯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也確實有幾分桃花源的神韻。不說“初入峽,才通人”的七裏峽,就說樂平裏的田疇和農家的布局,農人的勞作也有幾份桃花源的氣象和武陵人的怡然。田疇中有小溪蜿蜒,溪邊有桃樹和柳樹,農家小院周遭,桃紅李白蓬蓬勃勃,屋頂上炊煙嫋嫋,雞犬之聲相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