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機智善言,化幹戈為玉帛(4)(3 / 3)

一年過去了,寧王想看看這個女子是否還在想著她的丈夫,便決定讓她與賣餅人見麵。再就是想知道,自己在這個女人心中的分量到底有多大。

本來在這樣的場景中,最好是讓這兩個人獨處。但是寧王不放心,便找了很多人參加。給人的感覺這不像是久別重逢,倒像是給別人演戲一般。

這個女子一見到餅師就雙眼垂淚,哀慟萬分,在座的有不少文人都為這異常的淒惻有所感動。寧王見此情景,就讓在座的文人每人寫一首詩給他。當時詩人王維和寧王的關係很不錯,他也被列入了邀請的行列。王維才思敏捷,下筆如飛,他先寫完交給了寧王。別人都很害怕,擔心一失言就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所以都沒有交“卷”。寧王看了看王維的詩,再看看眼前這個與自己生活了一年的女人,他開始意識到這個女人並不愛自己,她仍然深深地愛著那個餅師,他似乎真的犯了一個錯誤。他開始良心發現了,複雜痛苦的情緒顯露在臉上,讓在場的人都覺得王維這次是大禍臨頭了。

但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寧王在看到王維的詩後,當場就把這個女人還給了餅師,讓他們二人得以團圓。

那麼,王維的這首詩叫什麼名字?這首詩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力量,竟能從虎口中奪其所愛呢?原來這首詩叫《息夫人》。詩的原文是這樣的: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這首詩講的是春秋時的故事。

公元前680年,楚國滅了息國,將息國國主的夫人——息國夫人據為己有。息夫人在楚宮為楚王生了兩個孩子,但是從未和楚王說過一句話。詩的一二句是仿息夫人的內心獨白:不要以為我有了今日的恩寵就會忘了昔日的恩情;詩的三四句轉為詩人的旁白:瞧她看花時滿眼的淚水,她可從未和楚王說過一句話。寧王自然是看懂了這首詩,他知道王維是在替餅師妻子說話,把自己說成是楚王,把餅師妻子比成息夫人。他受到了王維這首詩的譴責,有點良心發現了。所以才放了餅師的妻子,讓人家夫妻團圓。看來這首詩真有撼動人心的力量啊,語言、詩歌的特殊功力不可小覷啊!

◎故事感悟

愛情是不能夠勉強的,俗語說:強扭的瓜不甜。寧王被王維的一首小詩點醒,最後成全了女子和餅師感人的愛情。王維的詩功不可沒,用典的妙處就在於以史為鑒,更能說服人。

◎史海擷英

王維的文學生涯

青少年時期的王維就十分富有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王維中進士第,為大樂丞。開元二十二(734年)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升為右拾遺。這時,他的主要作品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當時自己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

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罷相,次年被貶為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也是唐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轉為日趨黑暗的轉折點。

對於張九齡的被貶,王維感到非常沮喪痛心,但他並未因此而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王維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之亂前,王維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麵對當時日漸黑暗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麵又戀棧懷祿,不舍得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麵的,無論邊塞詩、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等,都有流傳後世的佳篇。而且,他的確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麵有著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還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以及小橋流水的幽雅恬靜,他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雖然著墨無多,卻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文苑拾萃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 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