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機智善言,化幹戈為玉帛(4)(1 / 3)

公元前597年春,楚莊王率師圍鄭(今河南新鄭一帶),攻下鄭都。六月,晉中軍元帥荀林父率軍救援鄭國,但軍帥間對和戰久議不決。主戰的中軍副帥先穀不聽指揮,率其部屬渡過黃河,駐紮在敖、鄗二山(今河南滎陽北)之間。先穀的主張得到了中軍大夫趙括、下軍大夫趙同的支持。而想做公族大夫卻沒達到目的的魏錡,與請求為卿而沒能如願的趙旃,企圖使晉軍失敗以泄私憤,便擅自向楚軍請戰。上軍主帥士會、副帥郤克提出了備戰的建議,卻因遭到了先穀反對而未被采納。

最終,楚莊王接受了魏錡、趙旃的請戰,領軍迎戰晉軍。他先發製人,迅速接近晉軍,展開進攻。晉軍遭到突然襲擊,不知所措,荀林父便命令士兵渡河逃歸。唯上軍帥士會有所準備,設七處伏兵於敖山應敵,未被打敗。中軍和下軍都被打得潰不成軍。到了黃昏,楚軍進駐邲地而獲得大勝。自此,楚莊王的霸權建立起來。

◎文苑拾萃

成語“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形容人說話辦事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這個詞出現在外交場合的頻率頗高,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在友邦人麵前特有的風度。當然,也指平常人的品格。

春秋末年,齊國宰相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百般刁難他,先是讓他從小門進城,然後說他是矮子,用最差的飯菜招待他,最後用兩個齊國囚犯來羞辱他,結果均被晏嬰不卑不亢的態度及高超的外交才能所折服了,結果楚王是自取其辱。

鄧芝使吳言修好

◎言貴於有物,無物,非言也。——魏了翁《跋蘇文忠啟》

鄧芝(約173—251年),字伯苗,義陽新野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朝臣。251年病逝,官至車騎將軍、假節。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占領了荊州,破壞了諸葛亮的隆中戰略(《隆中對》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令劉備不具備了統一的條件。劉備如果想滅掉曹魏或者滅孫吳,依照《隆中對》來說,他都必須奪回荊州,否則他隻能依靠蜀道難割據一方。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還是為報國仇家恨,他都必須要奪回荊州。然而,由於他過於急切地想奪回荊州,在蜀國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匆忙發兵了。

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劉備。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於222年8月在彝陵一帶打敗了蜀軍。蜀國受到重創後不久,劉備便去世了。

劉備去世後,蜀國尚書鄧芝便晉見丞相諸葛亮,說:“如今主上還很年輕,且剛剛即位,應該立即派大使去東吳重申友好,以促成兩家能夠早日結盟。”

諸葛亮回答說:“我對蜀吳結盟這個問題想了好久,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出使人,今天總算找到了。”

鄧芝問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你呀!”於是就派鄧芝去與孫權共敘結盟之誼。

孫權聽到這個消息後,心有疑慮,不肯及時接見鄧芝。鄧芝便上表請求覲見孫權,說:“我今天來這裏也是為了吳國,並不單單隻為蜀國。”

於是孫權隻好接見他,說:“我的確是誠心想同蜀國結盟,但我怕蜀國君主年輕,國小力薄,容易被魏國趁機進攻,難以保全自己。我也是正為此而猶豫不決啊。”

鄧芝說:“吳、蜀兩國占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當代英雄,諸葛亮也是一代俊傑。蜀國有重重險要,防守十分堅固;吳國則有三條大江,這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如果能將兩國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互為唇齒,進可以兼並天下,退可以同魏國保持三足鼎立的格局,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大王您今天如果歸順魏國,魏帝必定命令大王進入魏國京都去朝見,還要讓太子去魏國宮廷做人質。您如果不服從,魏國就會以君王的名義派軍來討伐叛臣,蜀國也一定順江而下進占地盤牟取利益。一旦如此,江南大地就不再是大王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