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惠王聽了墨子的話後,又親自看到了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是沒有希望了,隻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就這樣,一場戰爭被墨子的一席話阻止了。
◎故事感悟
墨子不費一兵一卒就阻止了楚國的進攻,維護了兩國之間的和平。墨子言戰魯班,雙方你攻我守,最終魯班敗下陣來。兩個國家的戰爭濃縮成兩個人之間的戰爭。試想,如果世界上的戰爭都以這種形式出現,那麼人類將會多麼幸福,從此也遠離了戰火的荼毒。可是,墨子的行為並沒有被後人效仿。
◎史海擷英
石磨的發明
據史料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了一個密布的淺槽,然後將其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能把米麵磨成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
在這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時都是把穀物放在石臼裏,用杵來舂搗。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為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也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無從查考,但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000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生活的時候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文苑拾萃
《魯班經》
我國古代的建築技術在正史中記載較少,通常都是曆代匠師以口授和鈔本的形式薪火相傳的,而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就更少了。唯獨明代的《魯班經》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行業的專用書。
《魯班經》現存有幾種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部書的前身,是寧波天一閣所藏的明代中葉(約當成化、弘治間,1465—1505年》的《魯班營造法式》,現已殘缺不全。天一閣本之後的一百多年的萬曆本,更名為《魯班經匠家鏡》。
《魯班經》的主要流布範圍大概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現存的《魯班營造正式》和各種《魯班經》的版本,多為這一地區刊印的。而這一地區的明清民間木構建築及木裝修、家具等,也都保存了許多與《魯班經》的記載吻合或相近的實物,證明了《魯班經》的流傳範圍之廣以及在工程實踐中的規範作用。
墨子勸阻魯君
◎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魯人。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創立墨家學說,著有《墨子》一書。
魯國陽文君將率軍進攻鄭國,墨子聽說後立刻加以勸阻,說:“如果魯國境內,大城邦進攻小城邦,大家族進攻小家族,殺人如麻,還奪取牛馬狗豬布帛糧食財物,您覺得怎麼樣?”
陽文君說:“魯國境內都是我的臣屬,對於無端進攻別人及奪取財物的人,我一定要重重地懲罰他!”
墨子說:“老天擁有天下,就像您擁有魯國的領土一般。今天您發兵攻打鄭國,老天就不應重重懲罰您嗎?”
陽文君說:“先生您為什麼要製止我進攻鄭國呢?我進攻鄭國,這是順應天意。須知,鄭國發生三代弑君的醜事,於是老天要懲罰它,使它連續三年風雨不調,我出兵伐鄭是在幫助老天懲罰它呀。”
墨子說:“鄭國人三代犯上弑君,老天懲罰它使之三年年成不好,這個懲罰已足夠了。今天您發兵進攻它,說什麼‘進攻鄭國是順應天意’,這就好比有個強橫霸道的兒子,很不成才,父親鞭打他,鄰居拿起木棍要打他,並說我打他是順應他父親的意誌,這不是很荒謬嗎?”
陽文君覺得墨子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打消了攻打鄭國的念頭。
◎故事感悟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一向是主戰兼愛、非攻。非攻不是反對打仗,而是反對不正義的戰爭。魯國進攻鄭國看似順應天意,實則就像墨子說的鄰居多管閑事那樣毫無道理。這樣的戰爭是不義的戰爭。兼愛、非攻的墨子製止了魯國的侵略,為鄭國贏得了和平。
◎史海擷英
墨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學者錢穆所著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了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會被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麵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曆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後,被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