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語言可以安身立命(6)(1 / 3)

解縉長到8歲,老師為擴大學童眼界,帶著大家到皇都南京觀光旅遊。一天,師生們遊觀金水河的玉欄杆,恰巧碰到名士胡子祺,老師順便指著解縉介紹說:“這就是我的高足弟子——有神童之稱的解縉。”胡子祺是老師的好友,也曾耳聞解縉才名,今幸得遇,即指金水河為聯,命解縉試對: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胡子祺以頂針技法構聯,解縉知道配對的要求,也以麵前的玉欄杆組句: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對句同樣用眼前事物,貼切不俗,胡子祺大加讚賞:“令徒名不虛傳,前程無量!”

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後起兵自稱“靖難”,奪取帝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據說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立太子事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解縉正奉旨纂修《永樂大典》,很受永樂皇帝朱棣的賞識。朱棣於是就此事密召解縉,解縉進得宮來,就立太子事發表自己的看法:“立子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人心歸附;若棄長立次,必興爭端。”因朱棣自己不是長子,對此說不感興趣,心中仍存猶豫。

正在這時,內宮太監送來一幅名為《彪虎圖》的畫:一隻白額回首望身後幼虎,情狀甚為親昵。解縉見此圖,當即吟詩曰: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朱棣聽了,知道解縉是借著題詩婉轉進諫,頗受啟示。當即決定立長子高熾為皇太子,即後來的仁宗。

◎故事感悟

才子解縉巧對老師的責難,不失幽默風趣。而他諷刺老秀才的那對聯更是在警示後人要謹小慎微,勤奮好學以免成為腹中空人。他借機勸諫皇帝的話更是表達了他的憂國之心。語言中的技巧和才思使我們不得不拜倒在古人的才華之下。

◎史海擷英

解縉因名不吉利與狀元失之交臂

明太祖朱元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開國英主,為國選才也是不拘一格。有一次,朱元璋在殿試前調閱了一二甲策論,見解縉的文筆雄健,立論新穎,切中時弊,殿試中又見他才華出眾,便想力排眾議欽點其為狀元。但是,這時有權臣進言道:“首開科甲,為國掄元,當取吉祥以順民心。解縉字大紳,點為狀元,‘縉’、‘紳’俱‘解’,於國不吉。”

朱元璋聽完後,默然無聲,但最終念及國祚,還是忍痛割愛舍卻了解縉,欽點取名較吉祥的“任亨泰”為狀元。

解縉雖然與狀元擦肩而過,但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一門三進士”的消息傳出後,立即轟動了解縉的家鄉吉水,也轟動了京城(今南京市),一時傳為盛事。而在這次殿試中中了第一名狀元的任亨泰,在後世卻遠不如解縉有所建樹。

◎文苑拾萃

廬山歌

(明)解縉

昔年拄玉杖,去看廬山峰。

遠山如遊龍,半入青天中。

四顧無人獨青秀,五老與我同舂容。

手弄石上琴,目送天邊鴻。

二儀自高下,吳楚分西東。

洪濤巨浪拍崖下,波光上與銀河通。

吸澗玄猿弄晴影,長鬆舞鶴號天風。

天風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萬裏可飛越,因之獻納蓬萊宮。

羲娥倏忽遂成晚,往往夢裏尋仙蹤。

如今不知何人采此景,樹下一老與我襟裾同。

披圖題詩要相贈,氣騰香露秋蒙蒙。

子歸煩語謝五老,幾時白酒再熟來相從。

鐵齒銅牙紀曉嵐

◎一切學問沒有速成的,尤其是語言。——傅雷

紀昀(1724—1805年),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清代著名學者。直隸河間府(今獻縣)崔爾莊(現行政規劃為河北省滄縣)人。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禦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裏世稱文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