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小兒對周圍的事物已經認識了不少,他的兩隻小手已很靈活,所以家長可以讓他參加適當的家務勞動。最初的家務勞動當然就是自我服務,比如自己吃飯、穿衣、洗手等,慢慢過渡到家人服務,如給洗衣服的媽媽拿肥皂,給幹活累了的爺爺扇扇子,給生病的奶奶擦擦汗,給下班的爸爸拿拖鞋……這個年齡的小兒會對很多事情感興趣,喜歡幫助家人掃地、擦桌子、洗菜,但是剛開始時許多事情做不好,家長一定要耐心教,不要嫌麻煩而不讓他做,使他失去做家務勞動的興趣,當然更談不上養成勞動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要抓住他的特點,在遊戲中學習會增加他的興趣,因為玩具太亂要讓他收好,家長可以說:“天晚了都該回家了,玩具也要回家休息了”,和他一起把玩具放回原來的位置,寶寶喜歡玩水和肥皂,就可以教他洗手絹,洗淨後晾在孩子夠得到的地方,晾幹後讓他自己收好;寶寶喜歡上街,當你去超市購物時可以帶他去做“助手”:不要讓他坐在手推車裏不動,可以抱著他夠取要買的東西,出門時讓他看計算器為何顯示數字,可以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回家的路上可以讓他拿著小件不怕摔的東西。鼓勵幫助家人做事的好習慣。

鼓勵小兒參加家務勞動時,切忌把勞動當成懲罰手段,也不要用糖去刺激,否則時間一長,你會把他愛勞動的好習慣變成好索取的壞毛病。

異性服裝

男孩和女孩由於性別不同會有不同的氣質。女孩子比較文靜、溫柔、細心,較會關心人,但膽子較小,感情較脆弱,愛哭。而男孩子比較開放、爽快、意誌堅強、有主見,有忍耐力,但是比較粗心,不善於表達,有時粗野等等。在青春期前有一段是“異性相斥”時期,男孩子和男孩玩,在這個環境中養成女孩子氣質。到青春期以後又出現“異性相吸”的階段,男女雙方由於氣質不同而“相互吸引”、“相互互補”。

如果家長根據自己的喜愛和心理需要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或把女孩子打扮成男孩子),穿女孩子的衣服,留長發,梳辮子,整天和女孩子一起玩,他就會養成女孩子氣質。連孩子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長大了也可能是不男不女,辦事考慮問題,都像個女人,嚴重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而女孩當男子養也會這樣,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和成長。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出現“性別自認”倒錯成“同性戀”。

“性別同認”倒錯就是他明白是男人但總以為自己是女人,氣質、動作、習慣、服裝等都要做的和女人一樣,他認為自己的靈魂是女人,隻是投胎時所投的軀殼錯了。產生這種現象正是兒時父母長期把他當女孩對待,這時大腦正處迅速發育時期,許多事情就會給大腦皮質留下深刻的烙印,甚至終身難以消除,結果使孩子的性心理發生扭曲現象,長大出現“性別自認”倒錯現象。

男孩呈女孩氣質或女孩是男孩氣質,那麼在青春期“異性吸引”階段,他(或她)就可能從同性那裏感受到吸引力(因為同性和他的氣質相反),從而成為同性戀者。這種“心理定式”一經產生則很難消除,使孩子一生都處於矛盾、痛苦、彷徨、扭曲的狀態。

雖然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女孩打扮成男孩不一定就會出現那種嚴重的後果,但這種可能是存在的,因此千萬不要給孩子異性裝扮。

入托前的準備

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盡早學會與人相處,提高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幼兒園恰恰是最早對孩子進行集體教育的地方,所以小兒到了2~3歲就應該上托兒所或幼兒園了。小兒初去托兒所或幼兒園由於環境的生疏,常會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一些不適應,如飲食減少、睡眠不安、情緒不穩定、不說話,甚至拒絕進食。為了預防小兒出現這些情況,讓小兒願意入托或入園,應該做一些準備:

1.日常生活中多與鄰居接觸,與鄰居的小兒玩耍和交往,讓孩子學會和別人相處,為過集體生活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