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楂配白糖沏水,可以作為孩子秋冬季常用飲料,其它法是將山楂切片晾幹,放置幹燥處密閉保存。喝時加入白糖用沸水化開,把山楂片浸泡15分鍾,是孩子瀉胃火的良方。

營養過剩有害無益

嬰幼兒食量太少,營養供給不足,不利於孩子和生長發育,但食入過多、過高的營養素,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害,醫學上稱之為“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有以下幾種:

1.蛋白質過多。蛋白質進入人體後,其化謝產物氮是經腎排出的。而腎髒排氮有一定限度,尤其是幼小的孩子,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善,不能將體內過多的氮量排出,若遇孩子發熱、嘔吐、腹瀉時,體內水分不足,小便濃縮,很易引起高氮血症,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如果長期過量攝入蛋白質,還會破壞體內營養素的平衡,剩餘的蛋白質會轉化為脂肪,引起嬰幼兒肥胖症,通常幼兒每日蛋白質供給量每千克體重不超過3~4克,同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

2.糖過多。糖類是維持嬰幼兒生長發育重要的能量來源,孩子日常膳食中已有足夠的糖類,無需額外補充食糖,孩子吃過多的甜食,不僅會妨礙牙齒的生長,而且還容易造成身體虛胖,自身免疫力下降,誘發多種疾病。

3.脂肪過多。脂肪攝入過多,容易在身體各部位堆積,如果在腦組織中堆積到一定量時,會形成“肥胖腦”。經研究,嬰幼兒智力發育與大腦育的溝回皺褶的多少有關,大腦溝回越明顯,皺褶越多,智力發育水平越高。而“肥胖腦”使大腦溝回緊緊縮在一起,大腦皮層呈平坦狀,神經網絡發育也是如此,所以智力發育的水平自然就會降低,另外,兒童期攝入過多脂肪還易誘發成年期的肥胖症、冠心病。

4.維生素過多。嬰幼兒在大量口服維生素丸或食用含有某些維生素的強化食品,特別是過多攝入維生素A、D、K等脂溶性維生素,會因人體無法自我代謝而發生維生素中毒症,出現嘔吐、厭食及煩躁不安等症狀,因此,孩子隻要多吃蔬菜、水果、穀物及肉類,魚類等,便能滿足各種維生素的需要量,無需藥物補充。隻有在已出現缺乏某些維生素的症狀時,方可進行適量的藥物補充。

吃 魚

魚肉中的營養很豐富,蛋白質含量可達到15~20%左右,遠遠高於畜肉。孩子愛吃魚主要是因為魚肉的味道鮮美,但他們分離魚刺的能力差,父母應選帶刺最少的帶魚、平魚(銀鯧魚)給孩子食用,這兩種魚易剝刺,營養成分也高。

帶魚的蛋白質含量高,還含鈣、磷。孩子若患了營養不良症或維生素缺乏性佝僂病,用帶魚補充營養是最好的,平魚含蛋白質和鈣的量稍低於帶魚,但魚刺較帶魚易分離,安全性大,應作為孩子食用的首選魚,孩子若患早期佝僂病,血化驗結果低鈣少於磷,此時,用平魚補充最適宜。

孩子吃的魚不宜長時間油炸,因為胃內的胃膽白酶能消化魚肉中的蛋白質,魚肉炸後外皮的油是一層脂肪,孩子的胃液對脂肪消化能力差,因而魚肉會隨胃蠕動而被推進小腸,而小腸中的膽汁隻能消化脂肪,蛋白質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又會隨小腸的蠕動進入大腸被排泄掉。因此,給孩子吃魚時,應掌握烹調火候,煎、炸一定要適度,否則,吃的魚越多,越容易形成消化不良,因為吃魚麻煩,3歲以前的孩子往往吃魚較少,其實,這個年齡多吃些魚,是大有好處的,因為人腦細胞的總重量,在3歲以前形成了38%。魚肉是優質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營養食物很難比擬的,而必需氨基酸恰恰具有促進腦細胞生長的作用,另外,鈣磷含量有助於骨骼係統的發育。

假若不小心,魚刺卡了咽喉時,父母應用壓適板或筷子壓住孩子舌頭,再用手電筒照著仔細查找卡刺部位,然後用長鑷子夾出就行,若是卡了小細刺,鑷子不易夾出,就哄著孩子飲醋數口,每次慢慢咽下,使魚刺變軟,再大口吃饅頭把刺咽下去。切不可盲目地大口吃或喝醋,這樣會使大魚刺紮得更深,嚴重時會將整個刺擠到咽部軟組織中去,給醫生處理帶來困難,若父母自行處理無效,應盡快請耳鼻喉科醫生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