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小兒在兩歲半時,乳牙就已出齊(20個)。咀嚼的功能已經很好,能吃的食物花樣增多。他們已不單純地吃粥和麵條湯,食譜有些小兒特別愛吃的諸如肉包、蔥油餅、炸饅頭片等食品,因為這些食品很香,小兒常會吃得過多,家長看自己的寶寶這麼香的地吃東西,不限製小兒的食量。豈不知這些都是高熱量的食品,攝入過多會使寶寶體重驟增,再不限製則會開始發胖。吃多少合適?不同的小兒量也不同,但大概說來,小兒吃到成人普通食量的一半就夠了。

體重輕的小兒,可以在食譜中多安排一些高熱量的食物,配上西紅柿雞蛋湯、酸菜湯或蝦皮紫菜湯等,開胃又有營養,有利於寶寶體重的增加。

已經超重的小兒,食譜中要減少吃高熱量食物的次數,多安排一些粥、湯麵、蔬菜等占體積的食物。包餃子和包餡餅時要多放菜少放肉,減少脂肪的攝入量,而且要皮薄餡大,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吃得太多要適當限量。

超重的小兒要減少甜食,不吃巧克力,不喝含糖的飲料,冰淇淋也要少吃。在食譜中下午3點的小點心可以減少,或用膨化食品代替以減少熱量。

但無論小兒體重過輕還是超重,食譜中的蛋白質一定要保證,包括牛奶、雞蛋、瘦肉、雞肉、豆製品等輪換提供。蔬菜、水果每日也必不可少。

致敏食物

致敏食物是指小兒吃了某種食物會引起過敏,表現為濕疹、蕁麻疹(在皮膚地出現風團塊)、血管神經性水腫,甚至有些人還會有腹痛、腹瀉或哮喘。

2~3歲的小兒,能吃的東西已經很多,在調整食譜時要注意避免攝入致敏食物,尤其對過敏體質的小兒,平時就常患有濕疹、蕁麻疹甚至哮喘。如果吃了致敏食物會使病情複發或加重。

哪種食物使孩子過敏呢?家長可以仔細觀察,如果小兒吃某種食物就會出現上述症狀,而停進後症狀消除,再次食用後又會出現同樣的症狀,那麼小兒就可能對這種食物過敏。家長如果不能肯定可以請教醫生,或者在醫院做皮膚過敏試驗,食物負荷試驗或取血檢查過敏原來協助診斷。

一般來說,最常引起過敏的食物是異性蛋白食物,如螃蟹、大蝦、魚類、動物內髒、雞蛋(尤其是蛋清)等。有些孩子對某些蔬菜也過敏,比如扁豆、毛豆、黃豆等豆類和菌藻類(如蘑菇、木耳、竹筍等)。有些香味菜如香菜、韭菜、芥菜等也會引起過敏,但比較少見。

如果您的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避免吃這種食物,但不是終身不能吃,經過1~2年,孩子長大一些,消化能力增加,免疫功能更趨於完善,有可能逐漸脫敏。您可以讓孩子先少量地吃一些試試,如果沒有反應,可以逐漸加量,但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引起病症複發。

單調食品

營養在人體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3歲以內的小兒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比任何階段都高。維持人類生存主要有六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水和礦物質。不同的營養素起著不同的作用,而不同的食品含有的營養素也不一樣。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重要物質,幼兒要正常地生長發育,是絕不能缺少蛋白質的,否則會引起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脂肪是熱量的主要來源,能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維持體溫,保護髒器。糖類又稱碳水化合物,它供給人們大量的熱能,約占人體總需要熱能的50%。攝入過少使體重減輕,脂肪或糖類攝入過多也會引起肥胖。維生素與人體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缺乏不同的維生素會引起不同的疾病。水參與機體的構成(小兒體內水份約占體重的70%),並參與運轉其他營養成分。沒有水將和沒有空氣一樣,人是無法生存的。礦物質參與機體水鹽代謝,維持體內酸堿平衡,它們的含量基本固定,有些屬微量元素,體內含量增多或缺乏都是會導致不同的疾病。

不同的食品含有的營養素多少不一,比如含蛋白質較多的有蛋、瘦肉、雞鴨、魚蝦、奶、黃豆及其製品;含脂肪多的食品有食油、奶油、蛋黃、肉(尤其肥肉)、肝等;含糖類較多的食物有米、麵、薯、糖等;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較多的是蔬菜和水果。可見小兒膳食必須多彩才能提供各種營養素。要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搭配,粗糧和細糧搭配,鹹甜搭配,幹稀搭配。每天都要吃蔬菜水果。2~3歲的小兒,每日喝1~2杯牛奶也很必要。如果小兒吃單調的食品,勢必體內含有的營養素不全麵。長期下來,就會出現各種營養失調,如營養不良,單純性肥胖、貧血、佝僂病、缺鋅症、免疫力低下、抗病力減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