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的吸收

人體的口腔、胃、小腸與大腸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場所。

食物在口腔中被牙齒研磨並與唾液混合,由大到小,由硬到軟,而後經食管送入胃。

胃的肌層很發達,胃的收縮能使食物與胃液混合。胃液的主要成分是胃蛋白酶,鹽酸和粘液。食物在胃液的作用下成為食糜,其中的蛋白質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得到初步的消化。食物從胃被送入小腸,這一過程醫學上稱之為排空。一般來說,食物在胃中4小時左右即可被排空。

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養料的主要場所。小腸的起始部接納了來自膽囊和胰腺的消化液。腺有胰澱粉酶,胰脂肪及胰蛋白酶等,它對糖、脂肪、蛋白質有消化作用。小腸自身也能分泌多種消化酶。在上述消化酶的共同作用與腸道的機械蠕動下,食物中的蛋白質被分解成氨基酸,糖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小腸的腸腔較大,粘膜發育較好,在腸腔壁上有豐富的絨毛,並富有血管和淋巴網,絕大部分被分解的營養物質在此得到吸收。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被送到大腸,形成糞便,最後被排出體外。

總之,胃腸就像是一部有條不紊運轉的機器,對各種食物進行去粗取精,及時地消化和吸收對人體有營養的物質。

為小兒提供平衡膳食

2歲小兒不僅走起路來利落,而且不斷增添新本領,如上樓梯、玩木馬、做竹竿操等,活動範圍日益開闊,所以需要補充足夠的熱能及各種營養素來滿足他們日漸加大的活動量以及身體生長的物質來源。

為了保證兒童能夠得到合理的營養,就要科學地調配飲食。其目的是為了發揮各種食物的營養效能和提高各種營養素的生理價值,便於身體的吸收利用,這就是“平衡膳食”。做到平衡膳食要注意以下幾點:

1.食物品種要多樣化,也就是說雜糧食類、豆類、魚類、肉類、蛋類、奶類、蔬菜類、水果類、油類、糖類等多種食物都要吃。糧食類主要提供糖類;魚類、肉類、蛋類、奶類、豆類主要提供蛋白質;蔬菜類、水果類提供無機鹽和維生素;油類提供脂肪。

2.各類食物之間的比例要合適,比如蛋白質、脂肪、糖類這3大產熱營養素就要有一定的產熱比例。他們在體內產熱比例最好是12~15%:25~30%:55~60%。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熱能應由糖類供給。由此可見,早餐僅讓小兒喝1袋奶和吃1個雞蛋,就不如喝1袋奶再加幾片麵包合理。

3.小兒每餐飲食量要合適,不多不少。要做到第二和第三點不太容易,因為家長還不了解應該給孩子吃多少合適,這可以參閱後麵的章節。

4.食物調配得當,烹調合理。注意以下5個搭配:

(1)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搭配。

(2)葷菜與素菜搭配(每餐中有葷也有素)。

(3)粗糧與細糧搭配(每日有粗糧也有細糧)。

(4)幹、稀搭配(早、午、晚有幹食,也有粥或湯類)。

(5)鹹甜搭配(小兒以少吃甜食為佳)。

2歲小兒最宜吃的食物

維持人類生存的主要是6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和水。它們主要來源於穀類、魚、肉、蔬菜等。考慮到2歲小兒的發育特點,那些營養價值高且易於消化的食物自然是他們的最佳食品。

在我們的膳食中,提供熱能的主要還是穀類。2歲小兒對穀類的消化吸收已沒有什麼問題。因此,煮好米飯、饅頭等主食品對兒童還是適宜的,而帶餡的包子、餃子等主食品應避免。在副食品中,鮮魚及肉、蛋類、豆產品等能夠提供較優質的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尤其是雞蛋,營養價值高,又易於消化,且較廉價,是兒童首選的副食品。豆製食品是我國的傳統食品,營養豐富,是廉價的優質蛋白質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