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寶寶一起吃飯
會走路的寶寶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看到大人坐在桌子邊吃飯,他也要同大人一起坐在桌子邊用匙吃飯。對寶寶要與大人一起吃飯的願望要尊重和支持。但是大人與寶寶同桌吃飯並不等於寶寶吃大人一樣的飯菜。由於寶寶的咀嚼、消化能力遠比大人差,對大人吃的大塊蔬菜、炒肉片等,寶寶都咬不動,嚼不爛、咽不下,會卡在咽喉部,甚至引起嘔吐和消化不良。所以寶寶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飯菜,隻是讓寶寶與大人坐在一起吃飯,提高吃飯的興趣,學習大人吃飯的本領。在吃飯時盡量讓寶寶自己吃,開始吃時不要喂,適時給些幫助和表揚,提高獨立進餐的能力,待吃到一定程度,再根據寶寶的情況幫助喂一些飯菜,使寶寶吃飽。
有些家長喜歡在吃飯時把大人吃的菜肴夾給孩子吃,甚至“從小訓練吃辣椒”,這是不好的,會傷了寶寶的腸胃。
幼兒不宜多吃巧克力
巧克力是高熱量食品,蛋白質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高,營養成分比例不符合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寶寶飯前過量吃巧克力會產生飽腹感,因而影響食欲,飯後又會感到肚子餓。使正常的進餐習慣被打亂,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巧克力含脂肪多,不含能刺激胃腸正常蠕動的纖維素,因而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巧克力中含有使人神經係統興奮的物質,會使寶寶不宜入睡和哭鬧不安。寶寶多吃巧克力還會發生蛀牙,並使腸道產氣增多,導致腹痛。
因此3歲以下的小寶寶不宜吃巧克力,稍大一點的寶寶吃巧克力要適量。另外牛奶與巧克力不宜同食。許多媽媽為給寶寶增加營養,常常在牛奶中放一些溶化的巧克力或吃完奶後再給寶寶巧克力吃,這是不科學的。牛奶中的鈣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以後,可形成草酸鈣,草酸鈣不溶於水,如果長期食用,容易使寶寶的頭發幹燥而無光澤,還經常腹瀉,出現缺鈣和發有緩慢的現象。
不宜多喝含奶飲料
市場上有多種含奶飲料,它們都含有少量牛奶,加人乳酸、香料和糖,味道甜甜酸酸的,很合孩子口味,小瓶包裝也精美,所以孩子都很愛喝。不少家長也認為這種飲料反正也有牛奶,大概營養也不差,既然寶寶愛喝,就讓寶寶多喝。其實這種含奶飲料中含的奶量很少,喝幾瓶也抵不上1瓶牛奶,其營養成分根本不能與牛奶相比,基本上是糖水飲料,也不具備兒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多種營養素。這種飲料喝多了,往往影響寶寶正常進食,使食欲下降,出現營養缺乏或營養失衡的表現,妨害小兒健康生長發育。因此,含奶飲料隻能當飲料喝。
貧血與智力
貧血是指紅細胞,血紅蛋白低於正常值。6歲以下的孩子血紅蛋白低於110克/升稱為貧血。導致貧血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營養不良性貧血,其次為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出血性貧血等。嬰幼兒的貧血以營養性缺鐵貧血多見,患病率也很高可達30~40%。貧血時孩子麵孔失去紅潤,精神不振,容易疲勞,不愛活動,而且容易氣促。一般家長認為小寶寶貧血不是大毛病,其實缺鐵性貧血,是將身體內貯存的鐵都用完了。而鐵與人體內的生理功能和大腦的活動有密切的關係。缺鐵時可使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教寶寶一些知識時寶寶不容易學會,認識能力下降,而且動作過多,坐不住。嚴重時腦功能下降,而影響智力的發育,但這些變化是可逆轉的,一旦補充鐵劑後,糾正身體缺鐵的狀態,大腦功能可以得到恢複。總之,不要把貧血當作小毛病來對待,發現寶寶有貧血,應立即按正規的要求治療。
獨立進餐
2歲的孩子開始有一定的獨立能力,喜歡嚐試著自己做些事情從此家長就要注意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鍛煉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讓孩子自己獨立吃飯,是幼兒時期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培養孩子使用餐具和
獨立吃飯
吃飯前讓孩子將手洗幹淨,自己拿勺或筷子坐在大人身旁一起吃飯。初學時孩子手的動作不太協調。容易灑飯,弄髒衣服。這是初學時每個孩子共同存在的問題,家長不要責罵他,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教給孩子拿勺筷的正確姿勢,讓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將飯一口一口送進嘴裏,家長可以給孩子夾菜、添飯,但不要喂,鼓勵孩子自己吃,同時稱讚菜的好味道,說寶寶吃了能長高等等,以促進孩子積極進食的情緒,盡快掌握自己吃飯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