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微量元素
缺鈣:多吃花生、菠菜、大豆、魚、海帶、蝦皮、骨頭湯、核桃、蝦米、海藻;
缺銅:多吃糙米、芝麻、柿子、動物肝髒、豬肉、蛤蜊、菠菜、大豆;
缺碘:多食海帶、紫菜、海魚、海蝦;
缺磷:多食蛋黃、南瓜子、葡萄、酵母、穀類、花生、蝦、栗子、李子;
缺錳:多食粗麵粉、豆腐、大豆等;
缺鋅:多食粗麵粉、大豆製品、牛肉、羊肉、魚、瘦肉、花生、芝麻、奶製品、可可:
缺鐵:多吃芝麻、黑木耳、黃花菜、動物肝髒、油菜、蘑菇、酵母、蜆子等;
缺鎂:多食紫菜、香蕉、小麥、菠蘿。
孩子要吃多少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的每一個部位、組織、細胞都含蛋白質。如果缺乏蛋白質,人體就會代謝紊亂,發生貧血、浮腫、易患各種疾病,小兒則生長發育遲緩。
1歲半的小兒每天大約需要多少蛋白質呢?一般在40克左右,其中至少應有一半是動物蛋白。
具體地說,1歲半的孩子每天最好吃250克牛奶,1~2個雞蛋,30克瘦肉,一些豆製品,有條件再吃一些肝、排骨或魚。這樣就能夠基本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了。
飲 水
水是人類和動物賴以生存的主要條件。小兒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新陳代謝旺盛,腎的濃縮功能差,排尿量相對多,對水的需要更為突出,所以,年齡越小,需水越多,父母應注意給孩子及時補充水分。新生兒時期母乳喂養,如母乳能按需哺乳,一般不用喂水;1~3個月嬰兒,每天喂水3~4次,每次20~50毫升;4個月以上嬰兒每天喂水3~4次,每次50~100毫升。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應根據需要自由喝水,此時,父母應準備水瓶和溫開水,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鼓勵孩子自己喝水;幼兒飲水的多少,應根據飲食和天氣的變化增減。如天熱、出汗多、發燒、活動量大、水分消耗多,飲食較幹、過鹹時,飲水量會增加;而當天氣冷、活動量小,飲食中水分多時,飲水量會減少。為了保證孩子飲入充足的水分,每天應安排固定的飲水時間。此外,家長還應注意糾正不良的飲水習慣:
1.飯前1小時之內不喝水。
2.不能邊吃飯,邊飲水或吃水泡飯。
3.睡覺前不喝水。
4.不能用冷飲代替喝水。
5.不能多喝糖水。因為糖水可使體內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過多,導致肥胖;飲糖水後,不注意漱口,易發生齲齒。
幼兒缺水往往易被忽視,除注意補充水分、預防幼兒缺水之外,家長還要掌握如何判斷幼兒是否缺水,主要看小兒小便量,如在一天內或者一個上午排尿次數特別少,並且每次尿量不多,就應給孩子喝水。
水果與蔬菜
水果和蔬菜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它們所含的維生素都較豐富,都含有礦物質和大量水分。但是,水果和蔬菜畢竟是有差別的。
大多數水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一類的單糖和雙糖。因此,水果到嘴裏都有不同程度的甜味。而多數蔬菜裏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多是澱粉一類的多糖。所以吃蔬菜時感覺不出什麼甜味。從表麵上看,雙糖、多糖都是碳水化合物,它們對人體的功能一樣,但是,從人體的消化吸收和其他生理作用看,就不完全一樣了。比如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在小腸不加消化或稍加消化就可直接吸收,不像多糖類澱粉,需在消化酶的幫助下,才能水解成單糖而被吸收。
水果所含的單糖和雙糖,如吃得過多,便易使血糖濃度急劇上升,從而使人感覺不舒適。可是吃蔬菜,即使吃得多些,也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水果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入肝髒後,易轉變成脂肪使人發胖。尤其是果糖會使人體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升高,所以,用水果代替蔬菜大量給孩子吃並不好。
水果和蔬菜雖然都含有維生素C和礦物質,但所含量是有差別的。除去含維生素C較多的鮮棗、山楂、柑橘等,一般水果,像蘋果、梨、香蕉等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比不上綠葉菜。因此,要想獲得足夠的維生素,還是應當多吃蔬菜。
當然,水果也有水果的作用。比如,多數水果都含有各種有機酸、檸檬酸等。它們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另外,有些水果還有一些藥用成分,如鞣酸,能起收斂止瀉的作用,這些又是一般蔬菜所沒有的。因此,一般說,水果和蔬菜各有其特點和作用,誰也不能替代誰。
蔬菜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