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小兒腸道發育不成熟,雖然小腸吸收功能好,但易發生蠕動功能紊亂。若發生腹瀉,腸吸收不良綜合症、腎病的水腫期,均易造成小腸對糖的吸收減少。另外,葡萄糖被腸道吸收後,有一部分要在肝髒內貯存備用。
正常人的血糖濃度經常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以保持向全身的組織,特別是要向大腦組織提供足夠量的葡萄糖,作為代謝所需要的能量來源。一般進食1小時左右,腸道開始吸收葡萄糖,使血糖增高。多餘的葡萄糖在肝髒經過糖原生成作用,變成糖原貯存在肝髒。當血糖下降的時候,肝髒中的糖原經過分解作用,又轉變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使血液中的血糖保持著正常的水平,而糖原的生成和分解又需要許多相應酶的反應而進行。1歲小兒肝髒的許多酶不夠成熟,肝髒對糖原的代謝作用差,容易造成肝髒貯存糖原不足或釋放葡萄糖不足而造成低血糖。
肝髒還有一種作用是將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產物,經過葡萄糖酵解的逆行途徑而生成葡萄糖,我們稱之為糖原異生作用。此種情況多發生於長期饑餓和營養不良時,賴以維持人體對糖的需要。
血糖還受許多內分泌激素的調節,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1歲的小兒處於生長發育較快的時期,若在這時,內分泌激素,特別是生長激素缺乏時也可以引起低血糖。
此外,當肝髒某些酶的缺陷,如肝糖原代謝病、半乳糖不耐受症、丙酮酸羧化酶缺乏和肝髒本身有損害,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變、肝髒中毒及其它肝髒疾病,也可以引發低血糖。
幼兒常哭與腸套疊
什麼是腸套疊
恰如其名,腸套疊就是一段腸子套入相鄰的一段腸子裏,造成腸道梗阻而不通暢。理論上任何部位都可發生,但大多發生在小腸末端和大腸起始部,也就是說小腸和大腸連接的部位。
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症。如果腸管套疊1~2天,套入的腸管血液循環受阻,並隨著腸蠕動腸管越套越緊,從而發生缺血性壞死、穿孔,就會危及嬰幼兒的生命。
哪些幼兒易患此病
腸套疊80%以上發生在2歲以下的幼兒,尤以6~12個月的嬰兒居多。據統計,每1000位幼兒中就有2~4位幼兒發病,男孩要比女孩大約多出2倍多,特別是較胖的幼兒。至於為何會發生腸套疊目前還不清楚,可能是腸蠕動紊亂所致,如食物性質的改變,環境氣溫變化、腸道炎症等。
腸套疊病狀
主要有以下四大症狀:
(1)腹痛:是幼兒最早出現的症狀,由於較小的嬰兒不會說話,所以會因腹痛難忍而劇烈地哭鬧。這種哭鬧非同尋常,一陣一陣的,無論怎樣也哄不住。嬰幼兒陣陣突發性哭鬧是腸套疊的突出表現。幼兒麵色蒼白,表情痛苦,呈屈腿臥位,身體翻來翻去。在疼痛緩解的時候,幼兒可玩耍或能安靜入睡,但間隔_段時間又再次發作。反複多次發作後,幼兒精神不佳,臉色青灰,出現嗜睡,父母此時一定要帶幼兒及時去就醫。
(2)嘔吐:腹痛發作不長時間,幼兒就會嘔吐。一開始吐奶及奶塊或食物,逐漸發展為吐黃色膽汁。
(3)排果醬便:這也是腸套疊的一個重要表現,通常發生在幼兒發病的4~12小時後。表現為血便或血與黏液的混合便。
(4)腰部包塊:由於腸管套在一起,形成局部腫塊,摸上去如臘腸狀,表麵光滑而不太硬,稍可活動並有壓痛。
何時緊急就醫
(1)幼兒持續嘔吐不止,而且精神不佳,乏力,可能有嚴重的脫水,父母必須馬上帶幼兒去醫院。
(2)幼兒出現血便。父母應該把血便或帶血便的尿布一同帶給醫生看,以協助醫生診斷。
提示
父母千萬注意,不要以為沒有血便就不是腸套餐,因為大多幼兒在醫院灌腸時,都會有血便排出。父母隻要發現幼兒突然陣陣哭鬧,一定迅速去醫院就醫,切勿失去灌腸治療的良機。
選用打蟲藥
打蟲藥形形色色,對於小寶寶來說,當以打蟲效果最好,藥物不良反應最小的藥物為佳品:
1.甲苯咪唑:每天200毫克1次服,或每次100毫克,一日2次,連用3天。
2.枸櫞酸呱嗪:每天每千克體重100~150毫克,睡前1次服,連服2天。
3.塞嘧啶:每天每千克體重30毫克,睡前1次服。
4.如果伴有膽道蛔蟲、蛔蟲性腸梗阻,或腸內蛔蟲較多(腹部能摸到索狀物),則應選擇對蟲體刺激小、能使蟲體麻痹的藥物,如呱嗪、左旋咪唑、塞嘧啶等。
5.合並便秘者,宜加服緩瀉劑,盡量清除腸內蛔蟲及其毒素,減輕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必要時同服胰蛋白酶製劑。
驅蟲期間孩子的營養要跟上
許多幼兒服用打蟲藥後食欲下降,精神變差,睡眠不安,令父母擔憂。究其原因,乃是隻強調了忌口而忽視了必要的營養調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