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疝是小兒生後結紮臍帶後形成的幹癡脫落時,在臍部形成的一個先天性的薄弱處,腸管易在此處的皮下凸出來,形成一個球形的軟囊,此軟囊很容易被壓回去。但當小兒哭鬧、咳嗽或直立時使腹內壓力增高,使其又凸出來。臍疝的內容物為腸管或大網膜,安靜平臥時可消失。但在新生兒期和小嬰兒時臍疝一般不消失。
臍疝的直徑一般在1厘米左右,有些小兒可達2~3厘米。當我們用手按壓時,可使疝的內容物回到腹腔,甚至可以聽到咕、咕的氣過水聲。
臍疝在一般情況下無任何不適,隻有極個別的可以發生嵌頓,此時才有腹脹和腹痛等症狀。
發現小兒有臍疝,不必著急,隨著小兒的年齡增長,慢慢可以自愈。這是由於年齡漸增長,腹部的腹直肌漸發達,使疝孔閉合。多數小兒在6個月內臍疵可以自愈,不必治療。若臍疝較大,怕有嵌頓的可能,可以以臍部為中心,環繞腰部纏些繃帶或者布帶,壓住疝即可。至4歲若疝仍存在,且直徑大於1.5厘米,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1歲小兒容易脫肛
我們俗稱的“脫肛”,醫學上稱之為肛門直腸脫垂。它是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1歲小兒容易脫肛的原因如下:
1.在解剖上,1歲小兒的骶骨彎曲較淺,直腸呈垂直位。當腹腔內向下的壓力增加時,如咳嗽、腹瀉或經常便秘的孩子,直腸沒有骶骨的支持而容易發生脫肛。
2.支持直腸的組織軟弱,失去了固定直腸的作用。如營養不良的小兒更容易發生,因為他不僅直腸組織軟弱,而且肛門括約肌也鬆弛,故直腸容易從肛門脫出。
3.長期的腹內壓力增加。如經常便秘、腹瀉的小兒,或長期咳嗽者(如百日咳小兒),因用勁而使腹腔壓力增加,造成直腸從肛門脫出。
肛管脫出後大人可以用手把它托回去。即先用熱毛巾熱敷脫出的肛管,以減輕脫出部位的水腫,然後在肛門和肛門周圍塗些石蠟油(如果沒有石蠟油可以用眼藥膏代替),使局部潤滑,最後用手輕輕地將脫出的肛管送回。如果不把肛管托回去,可以造成脫出部位的直腸紅、腫、潰爛及壞死,以後容易發生直腸狹窄。因此,發現小兒脫肛要及時到醫院治療。如果是由於腹瀉、便秘、咳嗽等引起的,還要同時治療這些疾病,使腹腔壓力減小,以減輕脫肛症狀。
為了預防小兒發生脫肛,在家中特別是在幼兒園中,大人不要圖自己的方便而讓小兒長時間坐便盆,要養成小兒定時排便的習慣,還要加強小兒的營養和體質,這樣小兒才能健康成長。
小兒有時會出現四肢發涼
人體要保持一定的體溫,需要熱能的供給。這些熱能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供給,一方麵是由食物中得來,另一方麵是由運動得來。如果小兒的攝入量不足而發生營養不良,使供給的能量不夠,四肢有時就會發涼。這時隻要增加食量,四肢發涼就會好轉。如果小兒飲食量正常,因運動少而四肢發涼,那麼,增加小兒的活動量就可以了。
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並不相同,從整個人體溫度的分布上看,我們將直接與外界接觸並受外界溫度影響的部位的溫度稱之為體表溫度,而人體的內部溫度稱之為深部溫度。
體表由於和外界接觸並受環境和衣著的影響,因此它的溫度比較低。1歲小兒體表麵積相對比成人大,體表溫度容易受外界溫度和衣著的影響。此外,還受小兒皮膚的特點的影響。因小兒的皮膚嬌嫩,皮下脂肪較薄,保溫性能差,當外界溫度改變時,小兒不能很快地適應。由於以上兩方麵的原因,小兒有時會出現四肢發涼。反過來說,如果發現小兒手腳發涼,也說明衣著不夠了,要加衣服。因此,家長要注意隨著氣候的變化,隨時給小兒增減衣服。
另一種情況要注意的是小兒是否發熱。在小兒發熱時也會出現四肢發涼,這是因為末梢循環不良造成的,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反應,不是多穿衣服或者多進食能解決的問題。由這種情況引起的手足發涼,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小兒容易發生低血糖
我們每日必須吃飯才能維持身體的營養需要,而糖是六大營養素之一,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食人的糖類食品必須經過腸道酶的消化和分解成單糖(如葡萄糖),才能被吸收。
血糖的正常標準一般在3.9~6.16毫摩爾/升(70~110毫克/毫升),若測定兩次血糖均低於3.9毫摩爾/升稱為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