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小兒發生佝僂病,若在早期常表現為煩躁不安,對周圍的環境不感興趣,多汗、前囟門的閉合會延遲,常常在1歲半以後仍不閉合;牙齒的發育落後,有的小兒1歲時仍未出牙。有的小兒有肋串珠,這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肋骨的骨骺軟骨增生,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稱之為肋串珠。它可以向外凸起,亦可以向內凸起,從而使胸腔變小而影響肺髒,肺髒常常受壓造成肺不張,影響呼吸,亦常可引起肺炎。若肋骨骺部內陷可以使胸骨凸起,形成我們常見的雞胸。雞胸同樣也容易使小兒患肺炎。
此外,由於小兒患佝僂病後肌肉和肌腱鬆弛,緊張度下降。如腹壁肌肉及腸壁肌肉無力,引起腸腔內積氣而形成腹部膨大,使兩側肋骨下緣外翻。肌腱的鬆弛可以引起脊柱側彎或者脊柱前彎(俗稱駝背)。
1歲小兒正處於站立和學走路的時期,由於骨質軟化,站立時身體的重量使下肢彎曲,所以有的小兒為“X”型腿,有的小兒為“O”型腿。有嚴重佝僂病的小兒稍微受點傷就容易發生骨折。
為了預防佝僂病,要讓小兒多曬太陽。若發現上述症狀,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若小兒正處於佝僂病的活動期,最好要讓小兒晚點站立和走路,並服用鈣劑和維生素D劑,以避免發生腿的畸形。
孩子哭背氣
由於嬰幼兒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每遇發怒、驚懼或不合心意的事就大哭起來,使情感中樞興奮性增高,暫時抑製了呼吸中樞。因此,常在寶寶哭叫幾聲後出現呼吸暫停,致使血液缺氧,出現兩唇青紫現象,嚴重時甚至全身挺直,失去知覺,伴有抽搐。多數寶寶在半分鍾左右,肌肉弛緩恢複原狀,重者可持續2~3分鍾。此病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神經功能症,呼吸暫停為最初症狀,隨後出現兩唇青紫和抽搐。好發時期是2個月至4歲。最多發生在1歲左右。發作次數少則3~5日一次,多則每日4~5次,一般人2、3歲自然停止,5歲後沒有發生的。
寶寶發病時父母不必驚慌,可迅速將寶寶身體放平或頭稍低位,以減少腦缺氧,拍打足心或盾背,掐刺入中穴,使寶寶意識迅速恢複,呼吸即同時恢複。一般愈後良好,不留後遺症。如果寶寶發作頻繁,經常腦缺氧,對寶寶不利,應加以預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安茶堿片或苯妥英內、氯丙嗪等藥物可減少發作。但切忌亂用藥,用藥的種類和數量必須按照醫生的要求。
孩子褲腰不應用鬆緊帶
幼兒的骨骼、肌肉等組織很嬌嫩,如平時不注意保健,就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後果。
有些媽媽為了防止寶寶的褲子脫落,使褲子保暖,把寶寶的褲腰束上鬆緊帶,並將褲腰束得很高,束在腋下胸圍部,結果造成寶寶胸腰部向裏凹陷,嚴重的肋骨緣會外翻上翹,形成病態體征,醫學上稱為“小兒束胸症”。
患了束胸症,不僅直接影響寶寶胸部和肺部的發育,使寶寶胸部畸形,肺活量變小,呼吸係統的抵抗力減弱、易患呼吸道傳染病;而且在炎熱的季節,胸腰部位還易引起痱子、濕疹。所以媽媽要注意寶寶的褲腰不要用鬆緊帶,最好穿背帶褲。平時如果發現寶寶腰部皮膚有了明顯的腰帶壓痕,應及時將腰帶放鬆,用手輕輕給寶寶加以按摩,防止束胸症的發生。
半夜起來的孩子
1~2歲的幼兒半夜醒幾次並不少見,人的睡眠是深睡眠和淺睡眠有規律交替的過程。先是進入深睡眠,這時寶寶睡得特別熟不容易吵醒,一般持續70~120分鍾,然後轉入20~30分鍾的淺睡眠,一夜如此交替3~5次。淺睡眠中,容易驚醒,但一會兒又能睡熟過去。這一點寶寶和成人是一樣的,但幼兒不知道黑夜中必須躺在床上,自我控製和約束的能力差,醒來後,有的哼哼唧唧找媽媽;有的哭吵一頓;有的則幹脆坐了起來;也有不少寶寶醒來後張著眼睛躺在黑暗中,不聲不響,過一會兒就自己又睡著了。碰到這種現象,有些家長首先想到的是寶寶會不會病了,抱起寶寶仔細檢查,或者心疼地又拍又哄。這樣一來,寶寶反而從半醒半迷糊狀態中徹底醒了過來,幾天下來寶寶形成了習慣,每到午夜的某個時間就醒來,而且醒的時間越來越長,要求越來越高。寶寶半夜起來玩耍雖然不是病,但對寶寶的身心健康卻有一定的影響。首先,淺睡眠與人的智力有關。如果剝奪寶寶的淺睡眠(即一出現淺睡眠,就將寶寶喚醒),用不了多久,寶寶就會變得暴躁易怒,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而且越是剝奪淺睡眠就越容易出現淺睡眠,使睡眠質量降低。其次,睡眠中寶寶體內還能分泌一種生長激素,促進機體特別是骨骼的生長。缺少睡眠,生長激素的分泌會相對減少,從而影響寶寶身體發育。此外,缺少睡眠還會影響體力和食欲。所以父母在寶寶出現半夜起來的情況時,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