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處摔下,但不知道碰到頭的哪一部分時,如果孩子哭一陣子就不哭了,盡管後來仍能精神很好地玩耍,也應注意。從1.5米以上高處摔下,最好去看醫生。一兩天內也不能給孩子洗澡,盡可能讓他在家裏安靜休養。隻要過1個星期不出現異常表現,就不要緊了。
但是,平常象在家裏那樣,從1米左右高處摔下,可以說是絕對不會造成顱內出血的。繼跌落之後,最多的事故就是燙傷。用杯子沏茶的家庭,若孩子弄撒了杯子,就會燙了手、胳膊及胸部等。所以沏茶時,要把茶缸放到孩子夠不著的地方,待溫度下降到可以喝了以後再拿到桌子上。
廚房裏的事故也很多。有時孩子會拽著煤氣爐上的膠皮管把支架上的蒸鍋弄翻而燙傷。另外,孩子模仿大人做事,也往往會引起事故。如吃了爸爸的安眠藥,用刮臉刀割了自己的臉,還有用大剪刀把手指頭剪了的,學木匠師傅把釘子含在嘴裏而咽了下去等等。一定不要讓孩子觀看吞東西的戲法,以免模仿。有時孩子會把從醫生那裏拿來的藥水一下子喝光。大人不能在裝過汽水、果汁的空瓶裏盛汽油、石油之類的東西,以免孩子誤喝。
帶孩子外出的機會也多了,夏天外出時,不要忘記給孩子戴上帽子。過馬路時,媽媽要拉住孩子的手,讓孩子走在裏側,媽媽應該走在靠車子通過的一側。
小兒髖脫位與跛行
髖關節是人的大腿骨與骨盆相連接的地方,當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時可造成先天性髖脫位,本病的病因還不清楚,發病女孩多於男孩,一邊脫位的比雙側的多見。
先天性髖脫位的孩子,會走路後,出現跛行。如果雙側髖脫位,患兒走路與正常小兒不同,走路時上身晃動,臀部後撅,左右搖擺似小鴨子;單側髖脫位,多表現為一側下肢破行為主。多數患兒都是在會走路後,由於行走姿勢不正常才引起家長的注意,帶孩子去醫院求治的。經放射線檢查,能明確診斷。患兒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治療開始年齡越小,治療方法越簡單,因此,專家指出,在新生兒和嬰兒期,孩子尚未行走前,就應該注意孩子有無先天髖脫位的可能性,如嬰兒仰臥時雙下肢不一樣長,雙側大腿內側皮膚皺紋或臀部的皺褶不對稱;小兒平臥於床上,雙下肢並攏同時屈髖、屈膝、雙腳平放於床上,雙膝高低不一樣,或讓小兒平臥於床上、大人將孩子屈髖屈膝後,將雙膝向外分開,若膝外側麵不能觸及床麵,或發出一聲“咯噔”彈跳感後,膝外側才能觸及床麵時,均要請骨科醫生診治。本病在一歲內整複治療可以完全恢複,若3歲以後整複不能成功,還需手術矯正。
打針與吃藥
打針和吃藥是醫生在給小兒治病時,常用的給藥方法,是吃藥還是打針應根據病情及藥物的性質作用來決定。
吃藥是最簡便易行的,安全可靠,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有些藥隻能口服,如中藥衝劑、中醫成藥,止咳糖漿、膠囊和藥麵等。服後少數在胃部吸收,大部分在小腸吸收,吸收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另一些藥口服效果好,如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藥物通過口服進入胃腸道,並保持有效濃度,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通過注射給藥,藥物吸收快而規則。有些病是打針效果好,但此種方法給藥,對藥物製作、注射技術、消毒措施的要求比較高,否則易發生一些問題,如注射局部的感染,神經損傷;靜脈注射時,引起靜脈炎或靜脈血栓,藥液向血管外滲出至組織壞死;臀部反複打針,局部會有硬結,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少數發生臀大肌攣縮症,甚至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就此點而論,可以說,盡管打針效果好,但打針不如吃藥安全。
盡管如此,打針是救治病人的給藥途徑之一,當病人昏迷,或需要搶救時,當病人嘔吐頻繁,不能口服藥物時,往往需要靜脈注射給藥。
舌係帶過短
當孩子的舌係帶過短時,會出現發音吐字不清的情況,這是因為舌係帶過短時牽拉舌頭,使舌頭不能上抬觸到前牙、上顎或使舌不能上卷所致。但是發音不清並不全是舌係帶過短造成的。因此,當孩子滿周歲後,說話時發音不清,首先要判斷舌係帶是不是短?舌係帶是在舌下區,一條縱行的、由一束纖維組織形成的白色薄膜,前麵與下頜中切牙間的舌側牙齦相連,後麵與舌腹相連。嚴重舌係帶短的孩子舌不能伸出口外,即使可伸舌於口外,因過短的舌係帶牽引,使舌尖部呈“W”型,舌尖不能上翹接觸上唇,致使舌的活動範圍受到限製,發音有困難。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舌係帶過短,應及時帶他到醫院檢查,醫生確診後,應盡早手術治療,手術的方法很簡單,既將過短的舌係帶切斷,醫學稱“舌係帶延長術”,手術的最佳時期以1周歲為宜,因此時舌係帶較薄,手術後傷口出血少、愈合快,傷口無疤痕,孩子痛苦小,治療效果好。
幼兒不能吃APC片
當成人患上感時,常服APC片,不僅退燒效果好,還能控製頭痛、全身痛的症狀,所以,它是一種常用的,效果較好的解熱鎮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