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鎖鏈的基本玩法,也是先拆後連。成人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當孩子動手套時,要鼓勵其耐心細致,不要急躁。

還有一類套人套物玩具,要求孩子先記住原來的形狀,頭在哪兒,手在哪兒,拆開後要求孩子憑記憶還原。大人先示範,在孩子套的過程中可以提示。一旦孩子學會自己套,印象就很深了。

糾正孩子吃獨食

父母都很疼愛孩子,尤其是隔輩人,為了讓孩子吃好,常常要獨做些或買些孩子愛吃食品,還特意讓他知道“這是專門給你做(買)的”。這樣做,易形成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好吃的、好玩的隻能由他自己獨享,有的孩子吃慣了獨食,未經他許可,別人吃了他一點東西,就哭鬧著不依不饒,更有甚者,即使到別人家作客,也將愛吃的東西拿到自己跟前獨享,這種無禮的行為常使父母十分尷尬。

為了避免孩子養成或獨霸搶先的不良習慣,父母應從吃喝等小事上注意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孩子若在日常生活小事上目無他人,將來他在別的事情上也會隻想到自己,不關心別人,糾正孩子獨食毛病,可以先從分食做起,吃東西時,家庭成員每人都有一份,即使為保證孩子的營養,讓他多吃一點,別人少吃一點,也要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特權,別人需要時,也有這種權利。吃飯時,最好全家人一起不能讓孩子先上桌挑揀他愛吃的東西。平時注意培養孩子謙讓長輩、謙讓小朋友,謙讓小客人的好習慣。當孩子禮讓時被讓人要向孩子表示謝謝,讓孩子感到他的行為是受到肯定的。如果被讓人不吃,應該簡明講出不吃的原因,比如“謝謝你,媽媽媽剛好,醫生說先不要吃這種油的東西”以免使孩子產生“反正他們不會真吃”隻需假裝謙讓一下的虛偽心理。

糾正孩子對家長的以來孩子在出生後的頭一兩年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家長照料,此時對家長的依賴是正常現象。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發育日趨完善,表現越來越多的獨立意識。大部分孩子想嚐試自己做些事情,從這時開始家長就要注意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比如讓他自己吃飯、穿衣,自己洗手洗臉等等。但有些孩子到入學年齡甚至更大年齡生活還不能自理,事事都要依賴家長,這是什麼原因呢?

除了一些智力低下的孩子外’,正常孩子依賴性的產生與生活環境和家長包辦有關。許多做父母的寧肯自己吃苦,絕不讓孩子受累。他們把孩子應該幹也能幹的活全部“承包”下,即使孩子自己要幹,他們也覺著孩子笨手笨腳,幹不好反而添亂,還不如自己幫他幹了省事,在他們看來,孩子永遠需要大人照顧和幫助,致使一些孩子從小養成了依賴心理,事事依靠大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觀念。其結果是損害孩子獨立性的發展養成懶惰的不良習慣。

要糾正孩子的依賴性應從一點一滴做起,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放手讓他自己去做,不要怕他做不好,做壞了不要去責罵他,家長要加以引導,比如訓練孩子自己穿脫衣服、洗臉洗腳、刷牙漱口,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家長可以在一旁指導或示範,鼓勵孩子有始有終地把事情做好,隻有這樣接觸實際東西,增加感性認識,才能使孩子的思維發展。如果在家裏不易糾正,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兒所,最好送全日托兒所,通過和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互相學習,這樣更容易糾正孩子對家長的依賴。

自信自立

古希臘的哲人說過,天底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由此可以推理,天底下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那種所謂最理想的“標準人”。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要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而特殊個體的存在,相信自己,尊重自己。隻有這樣人才會積極進取,不怕困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培養孩子有自信心和自立性是他將來成功的基礎,2~3歲的孩子獨立意識迅速發展,自我行為、獨立意識明顯地表現出來,形成幼兒時期特有的個性,這個時期孩子總是想按自己的願望獨立做一些事情,並且拒絕別人幫忙,比如自己穿衣、吃飯、刷牙、漱口,盡管動作很不協調,有時穿衣服穿反,穿鞋左右顛倒,但家長要幫助時,他會立即拒絕,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會感到自豪,此時家長要不失時機給予表揚,久而久之,就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