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倘若寶寶發脾氣、任性,切不可用糖果、餅幹等食物來緩解矛盾,轉移寶寶不合理的要求,以免形成吃零食的習慣。進食時,更不可遷就寶寶邊吃邊玩的毛病。寶寶不好好吃飯時,可以采用不理睬的態度,堅持下去,寶寶會自知沒趣而“休戰”。

9.2歲左右寶寶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因能力所限,吃飯時打翻碗碟、飯菜灑到桌上地下等紕漏會不斷出現。父母應該耐心教會寶寶正確使用餐具的動作,即使手、臉、衣服弄髒,也要不厭其煩地及時幫助擦淨,並對寶寶微小的進步加以鼓勵,讓寶寶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積極性。千萬不能粗暴處理,更不能圖省事,包辦代替,從而剝奪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機會,這會影響寶寶飲食習慣與能力的發展。

10.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寶寶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平時言談或同桌吃飯時,父母都不得有任何暗示性語言和動作,以免形成寶寶飲食的壞習慣。比如,媽媽不喜歡吃豬肝,讓寶寶察覺後,就會照媽媽的言行去做,必然形成挑食的壞習慣。

父母還應及時了解寶寶拒食或食欲不好的原因,想方設法保證寶寶獲得足夠的食物營養。

不要怕小孩灑飯

孩子1歲半時就能甩勺子試著自己吃飯,2歲時就可學用筷子吃飯,這樣可以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用筷子還可以增進手肌肉的協調活動,有利於以後手技巧的進步。但孩子開始學吃飯時,由於神經係統發育未完善,吃飯時小手的動作還不協調,不能用筷子或勺把飯準確地送到嘴裏,有時會灑到身上、桌麵上、地麵上,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家長怕孩子弄髒衣服或不吃飽而一切代勞,幹脆每頓給孩子喂飯,不知不覺剝奪了自己吃飯的孩子也變得依賴大人喂飯,而不能自己獨立吃飯。

作為家長,不論教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耐心細致地去指導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孩子學吃飯也是這樣,總是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開始學吃飯灑飯是正常現象,家長不要去責怪孩子弄髒衣服了,吃得太慢等等,要給他鍛煉的機會,慢慢糾正他的吃飯姿勢,要鼓勵孩子同大人一起吃飯,讓他模仿大人。如果孩子酒飯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貪玩或習慣不好,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比如“小雞吃米,”毛茸茸的小雞,肚子餓了,嘰嘰地叫,雞媽媽給它銜來了米,一粒粒小米,它一顆也不肯丟掉,吃得幹幹淨淨,吃完了米還在草地上擦擦小嘴,接著又去玩了,雞媽媽表揚小雞是好孩子,不浪費糧食,還講衛生,通過這故事讓孩子明白,不能丟失糧食要把飯吃幹淨,以後孩子就慢慢不灑飯了。

在家是老虎與在外是豆腐

有的孩子在家裏像小霸王似的,說一不二,在外邊卻怯懦得像隻小貓。

“我是想大聲講話,可是怎麼也說不出來,也想玩兒個痛快,可就是不行。”這就是孩子的心情。的確如此,她也努力去做了,可就是連聲音也發不出來,身體也不靈活。她本人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問題在於這種表現隻出現在幼兒園。一回到家裏,她就像普通孩子一樣,說話的聲音也大了,身體也運轉自如了。

為什麼在幼兒園裏和在家裏有這樣大的不同呢?這是因為孩子對幼兒園集體生活形成的心理壓力太敏感,產生一種壓抑感。也就是說,由於緊張,身體所有方麵的功能都受到抑製。

在家裏沒有那種精神壓力,身體裏的能量能自由地釋放出來。因為外界環境中形成的心理壓力不是孩子一個人對抗得了的,所以母親應該做的就是培養孩子對這種集體生活的壓力的承受能力。

具體做法是和幼兒園的負責人商量,請他們協助找出一個性格老實、內向,以及具有“在家是老虎,在外是豆腐”這種傾向的孩子,把他的父母介紹給你,讓這兩個孩子在兩個家庭之間互相往來。

今天在這家吃點心,明天在那家洗澡,讓他們生活在一起,遊戲在一起,因為彼此都是內向性格,心理平衡,兩人都能得到人際關係的基礎訓練,培養起抵抗力。

另外,請幼兒園把他們兩人的座位安排在一起,使他們能夠對集體生活的壓力逐漸獲得抵抗能力。

套套看

套筒、套碗、套塔和套鎖鏈這一類套疊玩具,尤其適於鍛煉兒童的注意力和觀察力,培養細致耐心和手指活動的靈敏性。通過對物體大小和顏色的比較,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前三種套在玩具,玩法上差不多。把套在一起的筒、碗或塔一個個卸下來,找大小相等的進行配對。配好後,按大小順序再搭成兩個相同的塔。在熟悉了套法之後,可以組織兒童比賽,看誰套的好,套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