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培養兒童懂得自己進行必要的勞動外,還可以為家庭擔負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把大人看過的報紙放在固定的地方,鍛煉他從小為家庭生活盡一分自己的責任。
在家長帶兒童到馬路上或公園裏散步時,也可以進行愛護公共場所的教育。比如:家長發現兒童想摘花折枝時,一定要禁止他說:“不許這樣做,那不是好孩子的行為。”並且告訴他,“樹木花草是為了給大家看的,愛護它們才是好孩子。”同時,還可以教育兒童,不要弄壞坐椅和亂扔果皮廢紙,即使兒童仍不懂保護公共衛生有什麼意義,但通過什麼才是好孩子,什麼不是好孩子這種評價,可以美化他的幼小心靈。
以上僅僅舉幾個方麵的例子,實際上教育兒童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比如:家長利用給兒童講故事,唱兒歌,看圖片等方法,都可以結合其中的內容,讓兒童懂得愛哭,不聽大人的話,罵人,打架,不是好孩子;自己跌倒不哭,和小朋友不爭奪玩具,知道謙讓,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講實話,是好孩子。
隻要家長一貫地注意對兒童進行這種教育,那麼兒童的思想和行為,總會使家長滿足願望的。
幼兒期早期養育方式與性格導向
專家認為,兒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嬰兒期的生活習慣,而形成某種習慣則取決於撫養人的養育方式。早期的養育方式對兒童性格形成的深刻影響還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寶寶天生膽小、天生的嬌氣愛哭,卻沒有意識到恰恰是父母自己無意中以錯誤育兒方式養成了寶寶的這些毛病。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應該從零歲抓起,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這些先入為主的習慣就是寶寶日後的習性。
從寶寶一出世起,就應通過諸如睡眠安排、飲食安排、排泄訓練、自理能力訓練等著手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父母所表現出的情感交往方式,直接影響著兒童性格。父母的情感態度對寶寶性格的導向作用非常明顯。現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具有更高的頻度、強度及顯露度,這也是弱化寶寶性格的重要原因。父母情感的過度流露使家庭氣氛過於柔軟,寶寶在嬌寵中變得批評不得,甚至父母聲音稍高一點時,寶寶也會因此受驚而大哭不止,顯示出極度脆弱的性格特征。嬌氣軟弱的寶寶多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如果在非家庭環境中受到挫折,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培養寶寶良好的個性品質,不僅從生活習慣抓起,還應從身體鍛煉抓起。許多父母把寶寶的身體健康寄托在各種進口的食品與藥品上,而不是讓寶寶在陽光、新鮮空氣和水中鍛煉身體,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與免疫力,弄得寶寶生病多。而體弱多病與性格懦弱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聯,因為病兒會受到父母更細心的照顧和寵愛,因此使病弱的身體成為助長軟弱性格的溫床。重飲食輕鍛煉的育兒方式,使寶寶的性格具有明顯的惰性特征,身體上的惰性表現為好吃懶做,好靜懶動;精神上的惰性表現為缺乏靠自身能力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
寶寶缺乏良好性格的根源在於父母的過度保護與過度照顧。這種“過度症”表現在各個方麵,如讓寶寶吃穿過多,替寶寶包辦過多,對寶寶的正常活動限製過多,對寶寶寵愛的情感流露過多等。父母過度保護的心理根源,則是出於對寶寶的過度擔心。基於這些擔心與憂慮導致了采取具有“過度”特征的養育方式。
父母過度擔心的心理狀態通過麵部表情及言行舉止顯露出來,對寶寶起到消極的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寶寶想參加某項活動之前,就向寶寶列舉自己的種種擔心,從而使寶寶產生了恐懼心理,並因此畏縮不前。年齡越小的寶寶越易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點極易通過早期的生活途徑,以心理暗示的方式傳導給寶寶。
良好的性格是在寶寶參與實際生活中鍛煉出來的,如膽量、意誌力、獨立性和自信心等性格品質,都是在經曆危險、挫折以及困難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的。過度保護型的養育方式卻剝奪了寶寶經曆這一切的機會。從性格培養來看,父母最該學習的便是如何巧妙地、合理地為寶寶提供經曆各種困難的機會,以便幫助寶寶建立起個人的力量,用以解決各年齡階段所麵臨的自身問題。
父母科學的早期養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