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還認為,1.5~2歲期間,也是兒童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
家長在這一時期,要結合增進兒童知識和發展兒童語言的同時,發展兒童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1.發展兒童的觀察力。2歲左右的兒童可以利用圖書、圖片、玩具、實物進行觀察。兒童到了2歲半左右,可以走向社會和大自然中進行觀察。在指導兒童觀察中要盡量使兒童的各種感覺器官協同參加,從看、聽、觸等各種不同方麵獲得經驗。
在家長的指導下,使兒童逐漸能區分紅、綠、黃、藍、黑、白等顏色;能認識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形狀;能從不同距離中區別物體的大小,知道上下、前後,甚至知道裏外等方位。
2.發展兒童的注意力,家長可以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和接觸有興趣的事物,組織兒童進行觀察(如看幻燈片),操作(如塑料插片、拚圖積木),都可以激發兒童的注意力。此外,還可以給兒童說些有趣的故事。如果事先家長再提醒兒童:“聽完以後,要回答幾個問題”,將會使兒童更注意聽。
3.發展兒童的記憶力,主要是讓兒童多看、多說、多練習。在1.5~2歲問,可以要求兒童背誦兒歌,複述簡單的故事,記住爸爸媽媽的姓名、所在單位的名稱,以及自己家的地址等。
4.發展兒童思維想象力,1.5~2歲兒童思維和想象的特點,具有直覺行動性,換句話說,兒童的思維是跟他感知的物體,以及自身的行動分不開的。如果離開了接觸的物體,和自己的動作,1.5~2歲的孩子就不能進行思維和想象。因此,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必須結合兒童的這種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比如:家長可以拿連環畫片讓兒童看,第一篇的內容是小兔的手臉很髒,小貓小狗見了他都躲開。第二篇是小兔手裏拿著一條毛巾站在洗臉盆的旁邊。第三篇是小兔、小貓、小狗在一起玩得很快樂。兒童看完以後,家長就可以問:“小兔拿著毛巾想幹什麼?”兒童這時經過想象會說出“它要洗臉”,家長進一步問:“為什麼小貓、小狗一見到小兔就躲開,後來又都和小兔一起玩呢?”在家長的引導下,兒童就會說出:“小兔不洗臉不洗手那麼髒,小貓小狗不願和它一起玩,後來小兔把手臉都洗幹淨了,小貓小狗就都願意和小兔一起玩啦!”兒童能說出這種話,說明他開始知道根據上述情節去想象判斷了。
在兒童1.5~2周歲時,也是身體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雖然兒童獨立行走已經很穩當,跑步、跳躍、攀登等能力也初步掌握,但身體還需要進一步成長發育。因此繼續提高鍛煉跑步、跳躍、攀登的水平外,應該增加小兒體操和其他體育鍛煉活動,如:練習鑽、爬、邁過障礙物,走平衡木等,保證兒童體質能夠健全發展。
至於兒童手的操作能力的培養,這一時期也要提高標準,使兒童操作的內容增加難度。如果重複原來的水平,兒童會感到厭煩、無興趣。當然,還可以玩揀豆豆、穿塑料管、擺積木。但要求積木擺的內容複雜些,穿的塑料管可以細一些,穿法上也可以複雜點。比如:按一紅、一藍、一黃的次序穿。
此外,可以增加教兒童學畫畫、塑泥、黏貼和折紙等。這種操作,既可促進手的靈活性,也可以有利於發展兒童的注意力和觀察力。
2歲的兒童,對於道德這個概念仍然不明舊理。但關於這一方麵的知識和行為,完全可以進行教育。
在和別的兒童交往中,讓他懂得同情別人是好的行為。比如:看到小朋友跌倒了,教育他扶對方起來,幫助拍去衣服上的塵土。如果是自己把別人碰到,教他說:“對不起”,向小朋友表示抱歉。如果和比自己小的兒童一起玩,要懂得愛護他,並且懂得欺負比自己小的兒童不是好行為。
在家庭生活中,凡兒童自己能學會做的事,一定培養他不依賴別人。2歲的兒童,一般是喜歡自己做事情的,有時家長要代他做時,他常會說:“我自己來!”不願意家長包辦。因此,在2歲以前,學會自己脫衣服、解紐扣的基礎上,2歲後應進一步學會自己穿衣服,還可以培養他飯前自己洗手,飯後擦嘴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