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發現寶寶有偷竊行為時,應明確反對這種行為,認真地向寶寶講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以提高孩子的分辨力。同時,要認真分析寶寶“偷竊”的原因,如果因為寶寶想要一些零用錢,家長可每周或每月給一次,其數目應與一般的小朋友差不多,至於寶寶拿了這些錢買了一些不恰當的東西也不要過分批評,寶寶有自己的愛好,要讓寶寶從小學會“經濟管理”,所以要付“學費”。寶寶手中有了錢後,看到別人的錢或東西也不稀罕,不會去要他平時“求之不得”的東西偷竊的行為也改掉了。

培養孩子的健全性格

性格是人的個性中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征。性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寶寶性格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和睦,父母勤儉,熱愛勞動,寶寶就容易形成誠實、愛勞動、責任心強的性格。過分溺愛和放縱,會使寶寶膽小、幼稚、任性、嬌氣、自私,形成不好的性格。

培養寶寶健全的性格,父母應該在教育寶寶時不訓斥、打罵,即使寶寶有了錯誤,或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也應尋找原因,“對症下藥”,減輕寶寶的心理壓力。拳打腳踢會造成寶寶的心理創傷,甚至是難以彌補的。但也不要對寶寶過於溺愛,不能事事都替寶寶去做,使寶寶養成依賴性。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應該為寶寶做出榜樣,如果父母熱情好客,豪爽要強,樂於助人,工作積極努力從不與別人吵架,這些性格也會傳給寶寶的。

家庭是寶寶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決不可低估。為了培養寶寶健全的性格,每一位父母都要既有身教,又注重言教。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教育的成果。

不用娃娃腔和寶寶對話

年輕的父母經常和寶寶親密的對話:

“寶寶今天吃什麼飯飯了?”

“飯飯吃飽了嗎?”

“尿尿了嗎?”

“睡覺覺了嗎?”……

父母根本沒意識到這樣和寶寶說話有什麼不好。甚至認為,寶寶小,就應該這樣和他說話。其實,這是不對的。

父母在教寶寶說話時,不要強化寶寶的讀音,如教“狗”而不教“汪汪”,教“蛋糕”而不教“糕糕”,教會寶寶說多音字和短句。如教“我要吃飯”“這是皮球”……父母要用緩慢而清晰的語調重複這些詞或短句,沒多久,寶寶就會清楚地發音和會講這些短句了。

幼兒發音一般都不大準確,父母不要把寶寶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有意地去逗寶寶,或故意學寶寶錯誤的發音,時間一長,錯誤的發音就會固定下來,很難改正。父母應及時糾正,耐心地教寶寶發比較困難的音;如舌根音,舌尖音等。

幼小的寶寶說話時,語句還不完善,語病很多,父母不要當笑話或斥責寶寶。不然,造成寶寶性格孤僻,影響智力發展。父母應鼓勵寶寶多說話,給他們創造說話的機會。要及時糾正寶寶說話的語病,幫助寶寶慢慢地把話說完,不要急著代替寶寶說話,要讓寶寶有更多的語言交流機會。

為孩子選購圖書

做父母的對自己的獨寶寶都寄予極高的期望,越來越重視智力投資。作為精神食糧之一的圖書更是不少家庭文化環境建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早一點讓孩子接受圖書,對培養孩子更好地感知色彩,喚起孩子熱愛圖書、向往獲得知識的情感,發展孩子的語言以及增強親子感情等都有很大的好處。

我們在為孩子選購圖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接受能力。3歲以前,觸摸覺是兒童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但它受視覺的控製。有研究表明,幼兒初期的視覺感受性比晚期要低,1歲時視力為0.2~0.4,2歲時為0.5~0.6,6歲時才與成人相同,因此,我們給孩子選購圖書,年齡越小,圖和字應越大。給1~2歲孩子看的圖書,除了開本較大外,還要色彩鮮豔,圖畫的輪廓清晰,內容以認識與生活有關的人、事、物的名稱為主,情節簡單一些,富有童趣。另外,還可以買一些可以填填、畫畫、做做的練習冊。

2.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單從培養孩子熱愛圖書這點看,建議你定期帶孩子逛逛書店。有一類書,像《365夜故事》,是給大人看,然後講給孩子聽的,作為必備書,你一定得買,可對於其中的故事,你選擇時還得考慮到孩子對它是否感興趣。女孩子喜歡聽《白雪公主》跟男孩子喜歡看《黑貓警長》一樣,其間的差異有時是客觀存在的。有時家長喜歡科幼讀物而孩子卻迷戀動物世界,我看家長還是應該尊重並滿足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對手工製作很感興趣,你就應該努力擴大他的視野,滿足他的需要。在一大堆花花綠綠的書中,請孩子來選擇,這是比較妥當的方式,既滿足了孩子的合理需要,又不致於使你無力招架孩子強烈的購買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