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這種表現是有其生理原因的。3歲以前的寶寶,是在媽媽精心保護下,嘴含母乳、身臥母懷,無憂無慮地成長的,而寶寶一旦過了3歲,逐步萌發自立心,並開始喜愛真正的幼兒教育。但有些寶寶對這種變化接受較慢,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還想盡情享受來自媽媽的愛撫。這對媽媽對寶寶的有些舉動開始禁止、幹涉、強製,甚至懲罰,寶寶對這種變化產生困惑、不安和不滿。寶寶向媽媽撒嬌就是為了消除精神上的不安感和不滿感。因此媽媽既要滿足寶寶的撒嬌,又不能使撒嬌成為習慣。

在嬰兒期,每當寶寶撒嬌哭鬧的時候,應該走到寶寶的身邊,以笑臉對待,並用輕柔的語氣和他講話,當嬰兒見到媽媽的笑臉,心情就會平靜下來,撒嬌得到了滿足,不去抱也不哭了。如果有的寶寶實在哭得厲害,就抱起來,哭鬧停止後再讓寶寶躺下去睡,然後以溫和的眼神凝視寶寶一會兒,此時寶寶心理上已經得到了滿足。最不妥的方法是一哭即抱,哭止放下,一走了之,此時寶寶的欲望沒有完全得到滿足。

稍大一些的寶寶正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向媽媽提出“抱一抱我”的要求,此時即使媽媽手中正在幹活,也要暫時放下工作很親熱地把寶寶抱起,坐在自己的腿上,幾分鍾後把寶寶放下,讓他獨自玩,但玩了一會兒寶寶又會說“抱一抱”,此時再抱到腿上,接著放下;如此反複一段時間後,寶寶撒嬌的時間會逐漸延長,因為要求已經得到及時的滿足,表示媽媽還是很關心愛護他的。當下一次寶寶再要求抱一抱時,媽媽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說:“讓媽媽幹完這些事後再抱好嗎?”一般情況下寶寶都會同意的。當媽媽完成一件事後對寶寶說:“媽媽現在有空兒了,讓我抱一抱”。這時寶寶一定會很高興的,寶寶會堅信不論什麼時候媽媽都對自己傾注了無限的愛。

3.使寶寶改正懶惰。

有些寶寶平時起床要媽媽幫穿衣服,吃飯要媽媽喂,不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怕苦、怕累、貪圖享受,這對寶寶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懶惰的行為大多因父母對寶寶的過分寵愛和“包辦代替”等做法有關。要想糾正寶寶的懶惰習慣,必須從父母的觀念改變做起。凡是寶寶力所能及的事,必須讓他自己做。即便做不好,父母也不應該去替代,而應該適當地給以指導和幫助,積極地鼓勵寶寶獨立去完成,完成之後給以肯定,堅定其信心。或者由父母陪寶寶一起完成,還可以進行競賽,增加寶寶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完成後得到成功的樂趣。

4.正確對待寶寶說謊。

有的寶寶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說謊話,父母發現後非常擔心,以為寶寶染上了惡習,將來可能成為不道德的人。於是嚴厲地訓斥寶寶,卻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寶寶的謊言,有的屬於想象型謊言,就是把自己內心想象的事物和現實存在的事物混同起來,那些知識還很淺,經曆很貧乏,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的寶寶,喜歡說這類謊話。另外,寶寶回答問題時容易受成人提問的暗示,如果有人問:“你已經吃飯了嗎?”寶寶就會回答:“吃過了。”實際上是沒有吃飯。對於這種謊言,隻要不至於危害對方,就可以不必介意,父母千萬不要說一些責備和蔑視的話,“你是在說謊吧”、“又騙人”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可以逐漸學會區分實際的事物和想象中的事物,這時就應告訴寶寶,真正的事情是怎樣的,寶寶就不再說想象謊言了。有些父母對寶寶的過失,總是嚴加責備,甚至給予體罰,寶寶下次再犯了什麼過失,害怕父母訓斥,為逃避責備和體罰,不承認自己的過失,因此說謊。父母管教過嚴、要求過於苛刻的家庭裏,經常見到寶寶為自我防衛而說謊。經常說防衛型謊話的寶寶,性格有灰暗、陰鬱不爽直的一麵。所以,要盡快幫助寶寶改掉這種毛病。寶寶一旦說謊成功,就會變成一種惡習,以後說謊就滿不在乎了。如果知道寶寶是由於自我防衛而說,父母要改變對寶寶過嚴和苛刻的態度,不要胡亂批評寶寶,而要尊重寶寶,使孩子明白不說謊也可以“過關”,而逐漸改正錯誤,並對能改正說謊行為的寶寶要及時進行表揚。

5.偷摸行為的認識。

3歲以前的寶寶和有些智力發育比較晚的4~5歲的寶寶,有時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東西,常常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或食物帶回家來,造成偷拿別人東西的結果,父母對寶寶不要過分訓斥,要溫柔地教會寶寶區分自己和別人的東西,反複告訴他“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以啟發寶寶分清是非。

5~6歲以上的寶寶偷拿別人的1東西,其價值數目很小,有時拿來的東西自己家裏也有,分析不出其目的是什麼。實際上這類寶寶是感情的混亂,盲目地企求某種東西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這類寶寶平時心情不愉快、孤獨、感情上得不到滿足。尤其在家教過嚴的家庭,寶寶的欲望總是得不到滿足,寶寶出於報複父母的心理而進行偷摸,或者內心不滿,背地偷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