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告訴孩子你是為他好,是愛他的,不少家長責備孩子後往往忽略了這一環節,把孩子冷落在一邊,常常使孩子將委屈的情緒轉嫁到父母親的責備上,這就消弱了教育的意義。家長應該在孩子有悔過表現,如傷心、流淚等之後,通過替孩子擦眼淚、摟抱、撫摸等舉動,告訴他你是為他好,引導他自己說出對過失的認識,這樣,就使責備不僅成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成了增進親子感情的潤滑劑。
滿足小孩的重視欲
我們常常發現,不少家長在忙碌和疲乏之中,給予孩子應有的注意往往太少了。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一種被重視的欲望。比如孩子一直在安靜地玩玩具,母親很可能忙自己的事而忘了孩子的存在。假如孩子把積木扔得很響或是大聲叫喊兩聲,勢必會引起母親的注意。一個3歲的孩子罵髒話,也許他根本不懂其中的意思,但父母的消極注意,如訓誡打罵等卻往往會助長其不良行為,因此,我們應當多給予孩子積極的、正麵的注意。
“媽媽,今天我得了一朵小紅花。”“我們班某某的爸爸從外國回來,帶糖給大家吃……”每天回到家,孩子帶回來的跟他有關的話題或是他感興趣的信息,作為家長,應該耐心傾聽,並且通過交談,表達你對他和他的夥伴們的關注——這種看似漫不經心的無意注意,使孩子時時處處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這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很有幫助。
孩子好容易搭好了一座“橋”,興致勃勃地喊媽媽來看,媽媽心不在焉地說:“知道了,自己玩吧。”可以想象,孩子的心理會是多麼地沮喪,如果孩子經常受到類似的冷落,就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做事缺乏勇氣。相反,對於孩子良好的行為,尤其是經過努力上“台階”的行為,父母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讚賞,給予他正麵的、積極的有意注意,這是最直接使孩子獲得重視欲滿足的手段。
當然,父母不僅僅以一個客觀的評價者或是冷靜的觀察者來注意孩子。當孩子做遊戲時,你和他一起布置環境,準備道具,或是接受孩子的建議扮演一個角色;當你在洗衣服,孩子要來幫忙洗洗手帕之類時,你不是拒絕,而是放手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主動地介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自然地進入你的世界,就使得“注意”成為溝通你和孩子的橋梁。
讓孩子感到內心滿足
如果孩子喜歡得到大量的注意,父母應該在孩子還未提出要求時就要注意給予,這樣孩子就會感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和關注,使他有安全感,心裏很安定,並且能成為孩子的一種盼望。
孩子心裏很安定,反而不總要和媽媽在一起。
當孩子向父母投來詢問的目光,想知道你是否允許他做一件事時,父母要很快地對他說:“這樣很好,去做吧。”
父母應該多發現孩子的每一微小進步,並及時給予表揚。如孩子以前總是不讓媽媽聽完一個電話,這一次耐心地等電話通完再和媽媽講話,媽媽要立刻注意聽孩子講話,同時也要表揚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滿足。
給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每天都要騰出一些時間注意孩子,即使隻有幾分鍾的時間。睡覺前的時間常常是和孩子單獨在一起的好時機。如果孩子知道他能經常見到父母,具體時間就無關緊要了。
給孩子“期票”。如果父母無法滿足孩子和你在一起或要父母注意的合理要求,就給孩子一張“期票”,即在一張紙條上寫上:“本票可獲得媽媽15分鍾不分心的關注”。並且告訴孩子,他可以拿這張票來找媽媽,要媽媽陪他幹點什麼,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承諾。
如果孩子必須等待父母的注意,父母可把鬧鍾上好,鈴一響孩子就知道該輪到自己和父母呆在一起了。讓孩子等待時,鼓勵孩子想一下你們在一起時可以做些什麼,這樣還可訓練孩子愛動腦的好習慣。
滿足不了孩子時
父母認為已盡最大的努力滿足了孩子的要求,但孩子還不滿足,為了避免加強孩子的這種依賴性,可以這樣去做:
不要理睬孩子的要求。假設家長剛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並已經陪孩子玩了一會兒,現在正在和其他的孩子談話,這時孩子打斷其他孩子的講話,要求家長隻聽他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幹脆不理孩子。如果家長能裝做一副什麼也沒看見的樣子,便會收到極好的效果。當孩子停止了鬧脾氣、哭喊、開始聽話時,家長再給孩子一些注意,這樣做就使孩子懂得了家長在聽別人講話時,不能輕易打斷而來注意他,但是家長對孩子做的其他事很有興趣。並且要告訴孩子,打斷別人講話是很不禮貌的壞習慣,應該用禮貌的方式請求父母對他的注意,並安靜地等父母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