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否定年齡段”的征象,用生氣、喊叫、叫罵的方式想征服孩子,其結果越強迫他,他就越反抗,強迫孩子去做你認為是應該做的事,孩子就會不停地說:“不、不、不”。此時,父母要認真調整自己,知道孩子這樣做不是故意的,是不自覺的。因此,大人要用好的心境,溫和的語言對待他。首先要尊重孩子,能滿足孩子的盡量滿足,但仍要堅持原則,以轉移注意力的辦法,既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又可以使他懂得生活中還有不許、不能讓他做的事。
寶寶也會“怕”
“怕”是人類的本能反應。如果不事先害怕就將出危險,得不到安全。
很多的“怕”來自大自然,如怕閃電、怕打雷的響聲,怕黑暗、怕暴雨;有時“怕”是由於不懂,如孩子到醫院看病,不如醫生會拿什麼東西插到喉嚨或耳朵裏,還可能打針或吃的藥太苦等;怕遊戲或怕洗澡,怕陌生人;有時“怕”是害怕傷害自己,如怕狗、怕貓、怕蛇、怕蟲子、怕高、怕電動玩具等。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孩子“害怕”說明他懂得對自己周圍環境觀察和提問了:會安全嗎?會傷害自己嗎?於是他嚴於提防,保護自己。凡是孩子害怕的對象,並非一定有害,因此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逐漸讓他懂得該害怕什麼,不該害怕什麼。
當電閃雷鳴時,父母要告訴孩子:“打雷了,要下雨了,寶寶害怕嗎?讓媽媽抱抱吧,不用害怕。”這樣可以改變可能出現的害怕現象,一些動物,如狗、貓、蛇都會傷人,孩子有權害怕,要允許孩子害怕,待孩子大些時,就要教育如何對待這類動物,而不致傷害自己。為了減輕孩子恐怕醫生心理,要事先告訴孩子,在醫生看病時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如試體溫表,看嗓子,驗耳血等,告訴他打針可能會疼,但不很疼,很快就好,這樣病就會好得快,就不再難受了……要用勸慰的語言,鼓勵孩子勇敢,度過害怕這一關。家長應該常帶孩子外出,多見生人,這是幫助孩子適應陌生人的一個好辦法,盡管如此,孩子仍然怕陌生人時,可以通過語言交流,先建立感情,再表示友好,如告訴孩子這位阿姨是媽媽的朋友,她認識寶寶,很喜歡寶寶,再通過觸摸,增強好感,孩子逐漸熟悉阿姨後,就再也不陌生了。
運動玩具與動作發展
滿1周歲的孩子,會走、會爬上小椅子和小桌子,可以爬上3級的小滑梯,由大人扶著滑下,到2歲時,他會走上滑梯,規矩地坐滑,願意在父母麵前大顯身手。像滑梯、轉椅、搖船和攀登架、秋千、蹦蹦床及多球床、電瓶車還有碰碰車等大型運動性玩具,都是孩子最感興趣的,這些活動鍛煉了骨骼和肌肉,促進了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其機能的發育,發展了身體的平衡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促進了大腦和小腦之間的機能聯係,促進了腦的發育。例如攀登架可鍛煉孩子左右足交替攀登,使上下肢肌肉發達、靈巧;攀登使孩子瞬間“長高了”,培養自信、向上、勇敢的性格,還使孩子體察到自己的能力,獲得情緒上的滿足。在一次次地嚐試到成功的喜悅之後,他又會去體會其他運動性玩具的樂趣,在蹦蹦床上翻、滾、爬、跳;在鑽洞對低頭、彎腰;在秋千上能擺得很高練平衡,多項運動性玩具能培養孩子靈巧、勇敢、適應高空平衡,從而促進動作的發展。
責備孩子
責備不是訓斥,是對孩子過失的一種善意的規勸。要讓孩子聽得進,並且較為自然地接受你的批評,你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說明過的後果。譬如孩子用手抓破了別人的臉,有的家長開口便責罵孩子:“誰讓你去抓人的?看我不打爛你的手。”這樣一來,反而強調了孩子的過失行為,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全部調來與你的責備相對抗,根本不會想到反思自己的行為,也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最好通過說明過失的後果,調動孩子的情緒體驗,如上例,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別人的臉都破了,流了血,是很疼的。”喚起孩子的同情心,從而達到與過失相符的情緒體驗。
2.語速應緩慢,以低於平常的聲調責備孩子。有的家長見孩子犯了錯誤,不問青紅皂白自己先激動起來,連珠炮似地數落孩子,孩子往往因懼怕而一句也沒聽清,說也是白說了。如果說話時的速度放慢些,低而有力,讓孩子聽清楚你所表達的態度,則有利於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
3.用表揚他人的良好行為采責備孩子。對於一些不構成直接危害的行為,這種責備方式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孩子不肯起床,父母可以說:“隔壁的明明已經在洗臉了,他真能幹,早早起來,不耽誤爸爸媽媽上班,這才是個好孩子。”孩子都有被表揚的欲望,這種向上的內驅力往往抵消了責備帶給孩子的自卑心理,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尤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