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懂得,原來媽媽是對他不耐煩了。能把媽媽惹得情緒如此激動,孩子將對此洋洋自得,所以,如果媽媽需要解釋給孩子聽的話,要嚴肅但是語調輕柔地講話。
5.別向任何人揭孩子的短
如果媽媽向別人抱怨孩子所犯的錯誤,孩子會以為是媽媽軟弱可欺。
6.學會說“不”
媽媽盡量避免說些“可能”、“大概”、“再說吧”這樣的句子,要學會說“不是”,“不去”、“不行”這樣的否定調,讓孩子知道有些是絕不允許的。
7.說到做到
如果媽媽已經答應帶孩子去動物園玩兒,就不要犯懶或者心存僥幸以為孩子能忘掉這話。否則孩子今後不會再聽媽媽的了。
8.不要自相矛盾
昨天媽媽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圖孩子能安靜一會兒,今天媽媽卻禁止孩子開電視機,孩子就搞不懂媽媽什麼意思了。
9.別把孩子的任性撒嬌當回事
孩子在媽媽麵前大哭特哭,媽媽要告訴孩子可以把不高興或者不滿意的情緒表現出來,但不能在別人麵前唱戲,應該回自己的房間裏鬧去。
10.鼓勵孩子取得的進步
孩子昨天還任性得翻了天,今天卻乖得像個天使。媽媽應該微笑著告訴孩子,媽媽最喜歡的是現在的這個乖孩子。
鼓勵幼兒學會模仿
見到爸爸洗臉刷牙,幼兒跟著也要洗刷;聽到媽媽念外語,幼兒也時常跟在後麵“咿咿呀呀”……總之,父母做什麼,幼兒也想學著做什麼。這種模仿行為在幼兒期開始迅速地發展起來了。
模仿,是人類本能的學習手段之一。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可以做擠眼、搖頭、拍手、招手等簡單的模仿動作。周歲以後,他們已能模仿人類的典型動作方式,如鞠躬、皺眉、敬禮等等,也開始模仿成人的典型語言,如說“我喜歡你”、“你別搗亂”等等。這時,成人與玩伴的不文明的行為和語言也會對嬰兒產生副作用,使其效仿。比如,我們時常發現有些孩子語言汙穢,究其原因也是向成人與玩伴模仿的結果。為此,父母首先應起表率作用,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同時,還應利用這一模仿特點發展兒童的心理。
幼兒模仿成人語言嚴肅認真,時常反複說個不停。父母應抓住這一特點,用示範的方法,教孩子模仿說一些簡單句與複合句。當然,這些句子的內容應具體,最好以日常生活用語為主。這樣學,孩子容易運用,比較親切,也容易收到較好的效果。
幼兒模仿成人往往興致勃勃,一絲不苟。然而成人的行為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有體力的,又有腦力的;有勞務性的,更有技藝性的;有單獨的,也有合作的。幼兒對於各類動作的模仿必然有成功,也會有失敗。然而,無論如何,幼兒的模仿行為,都能促進其大腦與運動器官的活動。因此,父母應首先鼓勵孩子模仿一些簡單的動作,如學著拿毛巾洗臉擦手,試著學習穿衣褲……這些模仿行為,能為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對複雜的、技藝性強的、合作的及其表現腦力勞動的行為,可先不讓孩子過多模仿,特別是對不安全的行為更不要讓孩子去做。對於孩子成功的模仿,要多多給予鼓勵;對於某些失敗的模仿,也要適當地給予安慰,不斷調動他們重新觀察、重新模仿的願望,努力把失敗轉化為勝利。
學會鼓勵小孩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已經兩歲的孩子,忸怩了一陣子後,拿起小勺,喝了一口香噴噴的大米粥,父母在一旁“加油”了:“真乖,寶寶真好,再喝一口。”隻見小寶寶眯起眼睛笑了,在父母熱情鼓勵下,他一鼓作氣,自己把大碗米粥喝完了。
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事:孩子還不願自己喝粥,一再吵著要媽媽喂。媽媽煩了,瞪了他一眼,沒有效果,氣得伸手打了孩子一下,孩子因此嚎叫大哭,甚至在地上打起滾來,弄得媽媽哭笑不得,隻好哄著孩子,喂他吃飯。
對同一件事情,兩種態度,兩種結果,原因何在?前者善於鼓勵、引導,恰到好處地利用了幼兒喜歡受到讚揚的心理因素;後者“軟硬兼施”,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結果無助於孩子的進步。因而,對孩子學會鼓勵他們的正確行為和種種進步,實在是父母應該掌握的一種育兒藝術。
父母應當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適當的讚揚,同時又能提出新的任務,對孩子的每一個過失,如幫媽媽拿玻璃杯,一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幫媽媽剝毛豆,卻把豆子扔進了垃圾箱,等等,也應鼓勵其積極因素,同時用示範的方法糾正孩子的“過失”;對孩子由於侵犯別人、撒嬌、不聽話等產生的過失,也不要采取高壓的方法,而要注意啟發他向好寶寶學習,給他具體指出改正的方法,鼓勵孩子改正缺點,這樣,往往可以收到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的萌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逐漸成熟,獨立的願望日漸增強。孩子知道自己是單獨存在的人,與別人不是一體,有自己的身體,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能走、能說,能夠獨立處理自己範圍以內的事情,並產生了強烈的要擺脫大人的獨立傾向,如:他看到爸爸做了一件事,他想試試自己能否也這樣做。如果爸爸不讓做,他會說“不”;父母說“寶寶洗澡了”,他也說“不”,孩子是想試試這樣回答的結果將會怎樣。孩子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已經更多地了解世界,並對其周圍世界比過去又有了一個新的不同的看法,他要試試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到底是什麼程度,他還要試試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在孩子會說“不”的年齡段,不論孩子怎樣,父母都不要發火,而采取新的辦法與孩子相處。首先要仔細地觀察孩子,了解他的要求,根據孩子的特點,及時穩定孩子的情緒,想辦法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使孩子乖巧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