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章九
剛才皇子一見到身穿蔣大人官服的小小,就突地靈機一動,立刻武斷地選中他,是因為考慮他不會造成以後的負擔。此次旅程一結束,他就永遠離開,毫無瓜葛了。因為他本不是朝廷上的服役之人,隻是一個老百姓,臨時借來一用罷了。更何況他可笑地堅信都是在演戲,絕不當真!戲一演完,他當然揮手作別而去,想留也留不住他。所以當小小大放厥詞,信口開河,胡說朝廷為了遮羞,竟假造迎駕太上皇這一行動時,非但沒有批駁他,反而大加附和,以固其心。當然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使皇子放心不會出岔頭,就是他肯定實際上是個女子。朝廷雖設女官,卻是後宮內府之職,外廷是不許的。那麼這種封賞還是要無效予以取消的。當然小小的女扮男裝皇子沒有透露給他們,隻是自己留了個底。要是換成別人,盡管也是老百姓,卻不具有小小這些不利因素,就不這麼好打發他拍拍手滾蛋的,他會乘機要求這個合法權利。朝廷也不便拒絕認賬,倒是弄假成真了。無論是這邊的太上皇,還是那邊的景皇帝,何在乎一個官職賜人?關鍵是容易引發二帝之間的矛盾,使和諧的關係產生裂痕。太上皇雖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有違雙方那不言自明的約定,侵犯了景皇帝的權力。但景皇又沒有十足的理由不予認可,因為太上皇並非有意僭越,的確是迫於無奈之舉。唯獨小小卻可需要時拿來派用場,用後當即丟掉,不留任何後遺症,使二帝不致於陷入兩難的境地。真是上天成全,將他早早送來備用!
太上皇、袁彬和李顧聽後都不禁拍手稱慶,心裏的一塊石頭落地了。
蒙古人言而有信,接受了這個新封的使節,也拿到了相關的太上皇手諭的副本文書,回國後能夠交差。
隊伍加速前進,大家急於見到居庸關。居庸關的雄姿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來,終於赫然在目,一覽無餘!
居庸關,用作駐軍鎮守長城之用。規模宏大,氣勢奇崛,雖建於兩山峽穀之間,卻高達山半,為兩邊長城銜接會合之處,猶如一把巨大的鐵鎖將長城牢牢鎖住,令來犯之敵望而生畏!
居庸關城自身,又稱中關城,拔地而起,矗立於高高的長城之上,雙層殿閣建築,華麗多彩又威武雄奇。它既淩然獨出,又被一係列附屬建築物環繞拱衛著,恢宏壯觀。
東西山脊之上蜿蜒曲折的城牆全長4142米。站在居庸關的城樓上極目四望:巍峨的長城如同從相距850米的南北兩關伸出的巨手,蜿蜿蜒蜒、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在東邊的翠屏山和西邊的金櫃山的峰巔上彙合,兩山山頂的直線距離達1150米,成為一個閉的圓周。翠屏山高150米,山上的長城長1500米;金櫃山高351米,山上的長城長2100米;聯結兩山的河套上,還有57米長城。在如此險峻的山上修建雙重保險的長城,可見居庸關要塞之重要。
居庸關距北京城50餘公裏外的昌平縣境內。其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5餘裏的溪穀,俗稱"關溝"。這裏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鬱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
到了大明王朝,居庸關進一步成為軍事重鎮。其原因,在太祖朱元璋滅元之後,元順帝雖然被趕出了大都,但仍想卷土重來,收複失地,恢複元朝統治。而居庸關是他南下的必經之路,所以加強居庸關的防禦設施是必要的。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築居庸關城:“跨兩山,周一十三裏,高四丈二尺”。自此後曆代都有修建,特別是景泰年間景皇帝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甕城。所以在大明王朝時居庸關城建築設施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其關城防禦體係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即居庸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負責關城守禦的是隆慶衛所,配有盔、甲、長槍、弓、箭等軍械和火器。不僅關城建築完備,還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字、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元、明、兩代皇帝都從此關經過,因而,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作為政治地位和軍事要塞是獨一無二的,無以倫比的。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從南口進入關溝以後,兩側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鬱鬱蔥蔥,登高遠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