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點評(3)(2 / 2)

最初創作的《踏雪》和《蘆花公公》就反映出這樣的詩意人格和詩意自然的審美理想和創作個性。金曾豪堅持的是一種“寫現實”的文學理想,作家沒有迷失在種種的主義和紛呈的潮流中,而是忠實於內心,服從於內心的召喚。在對江南水波蕩漾的風情敘寫中,洋溢著充沛的生命活力和人格力量。他希望用一種美好的人性、淳樸的鄉情、寧靜的意境來打動讀者,讓他們蒙昧的心靈得到美的啟迪。在兒童文學創作大環境還在討論兒童文學究竟應不應該以教育為主、應不應該為政治服務的時候,金曾豪用自己的作品樹立了獨特的兒童文學觀。

傳統文化的承續與反思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金曾豪的少年小說主要以鄉村題材為主。代表作為小說集《小巷木屐聲》。這部作品集成為其兒童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同時,也是金曾豪所有兒童文學作品的生長點。

對於鄉村題材的選擇,最初,金曾豪是以一種對美好人際關係、良好社會風氣的懷想出發的。但在之後的創作中,作家開始體悟到鄉村題材中所蘊涵的詩意。“那時候,生活不像現在,這樣的人工和格式化。它和自然靠得更近,勞動和收獲直接從自然中攫取,它所受到的製約,因是從自然的狀態中生出,就有了一種神秘,成為儀式,因而具有了審美的性質。”王安憶對鄉村生活的感歎與金曾豪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在對童年的故鄉的回憶中,種種富含詩意的意象,使作家對自然有了更為熱切的向往。

所謂風土,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人情,則是地域習俗或生活方式的呈現形態。地域文化最感性的特征是作品中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金曾豪作品中的景色特征、環境氛圍充滿了江南溫馨、多愁善感的情緒質感的韻味。作家擅長捕捉最具特征的環境質素,濃墨重彩地勾畫出江南小鎮的文化風情,描繪了一幅幅寫意的風俗畫。

作為茶館的桂園,“清清的河水在這裏拐彎,和曲尺形的店房抱成一個不小的院子,討巧極了。院子是青磚豎鋪的,向陽處有兩棵桂花樹,背陰的地上染些苔綠,還有一叢天竺。竺字加個‘人’字就是‘笑’,宅種天竺就有了‘見人就笑’、‘笑臉相迎’的美意。”(《有一個小閣樓》)這裏更有滿壺的茶香,滿桌的鄉音和扣人心弦的蘇州評彈。這就是鄉鎮的文化生活。

水鄉集鎮上有奇特的建築,茶館門口“高高敞敞的廊棚,廊棚跨過街去,接住街對麵雜貨店的瓦簷——這叫過街廊棚”。(《三角形的橄欖串》)這種過街廊棚通常是集鎮的政治文化中心。

熱鬧的魚鷹捕魚場麵,“淌淌船是極小巧的,一船一人一槳一篙而已,兩舷挑出三四根樹枝,樹枝上蹲著雄赳赳的魚鷹”。“放鷹人一手劃槳,一手舞篙,七八條淌淌船便活靈靈地圍攏來。不知誰極富韻致地朗聲喊一句‘喂——喂喂!’其他人便一齊響應,同時按一個節拍踩動艙內的一塊板,嘭嘭如鼓。那吆喝粗獷極了,那節拍熱烈極了,聽了覺得肌肉裏充滿了鮮辣的力量”。在熱烈的節拍聲裏,“魚鷹下水了,紛紛叼起活蹦亂跳的、泛著白肚子的魚。有兩隻魚鷹合力叼起一條一臂長的白絲魚,使船上的人愈發興奮起來”(《河廊下,一條小船》)。

獨特的捕魚方式其實是傳統生活方式的再現。“備一盆黃泥糊糊(裏頭當然摻入了‘秘方’)和一匾子礱康,就可以加工皮蛋了。白妹用左手拿起鴨蛋在左耳邊搖搖——聽聽是否散了黃,戴了布手套的右手抓一團泥糊,撚啊撚啊就裹住了鴨蛋,團團結實;往礱康裏一滾,泥團上全沾滿了一層礱糠。把這些泥團拿回去擱上一月半月,鴨蛋就變成了鬆花蛋。”(《三角形的橄欖串》)風味食品也是地域文化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