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點評(3)(1 / 2)

水鄉船歌的詩意啟蒙

——金曾豪鄉村題材少年小說解讀

餘雷

金曾豪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兒童文學創作,至今已發表三百多萬字作品,曾連續三次榮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在少年小說和動物小說的創作中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金曾豪的少年小說總體審美風格寧靜平和,溫情含蓄。著力刻畫詩意人格與詩意自然,表現出強烈的地域色彩和獨特的美學意義。作品內容有對故園家鄉的摯愛、對樸素生命的禮讚、對世道人心的獨特解讀。承續著多情重意、溫柔敦厚的民族精神傳統。借助作品,作家完成了自己對社會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探索。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兒童文學創作,作為整個大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學主潮的時代性。大部分兒童文學作品在控訴和反思“文革”的時代主潮中,過分注重其政治教育功能。在這樣的語境中進行創作,卻能保持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與作家的創作生成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創作環境與作家個性

長期生活在某一地區的作家,通常會將他所處的物質生活環境、自然人文景觀、風俗人情、曆史、時代特點等與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融合,再經過藝術思維的提煉和升華後,在自己的文字中反映出來。其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會不自覺地浸染上本土鮮明的文化印記。這種印記就是作家的藝術風格。不論作家的生活發生何種轉變,但由這種地域文化中生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不會發生較大變化。在潛意識中有力地影響和支配著作家的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家就是其所生長地域本土文化的代言人。其作品就是對本土文化的藝術性表述和具象化。

金曾豪出生在江南的一個中醫世家。從小在離縣城二十幾裏地的一個小鎮上生活了近三十年,小鎮有秀麗的自然風光,有淳厚的風土人情,有讀過女子中學酷愛評彈的姑媽,有土生土長的小夥伴,有重倫理講仁義溫柔敦厚的鄉鄰……生活的耳濡目染、父母的教誨、所受的教育、鄰裏鄉親與朋友的交流,都是本土文化的傳遞。從孩提時代就積澱起來的本土文化影響著他作品的價值取向,對吳越文化具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規範和製約著他的創作思維,使他承繼了崇尚自然、重視意象意境創造的審美觀念。劉紹棠曾說:“一個作家走向哪條路,跟他的出身、經曆、教養、學識、氣質、情趣六個方麵有密切關係。我是農村長大的,我的整個倫理道德觀念、感情是農村的。”金曾豪來自水鄉,評論家金燕玉認為,他的作品有一股“撲麵而來的水的氣息”。

這種“水的氣息”就是一種地域文化,它蘊涵在鄉土鄉情的樸素中,是一方水土的固定甚至單調的集體習俗,是約定俗成的永恒的世襲風情與生活模式。這一文化中所蘊涵的傳統哲學和美學意義,必然使在這文化語境中成長起來的作家受到熏陶。然而,地域文化傳統雖然決定著作家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模式。作者的創作個性又決定了其創作的總體走向。

金曾豪自中學開始文學創作,20世紀60年代就有作品發表在《文彙報》等報刊上。十年浩劫,使他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但一直筆耕不輟。建築隊、醫院、文化站的工作經曆,使他對人生、對社會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識。70年代末,“文革”結束。當時社會風氣混亂,人心浮躁。一切都百廢待興。金曾豪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作家曾這樣說:“我開始兒童文學創作是1981年,那時候社會風氣不算好,一些青少年的狀況使人憂慮。我那時常常觸發懷念我兒時的境況。我的少年時代,我們國家初創雖然還不富裕,但黨風、民風很好,人們的精神狀態是昂揚的、積極的。人與人之間很講究友愛,生活裏充滿愛、充滿希望。我拿起筆來,想重現那許多美好的東西。”這時恰逢新時期文學文化觀念的真正自覺時期,這種自覺是和尋根文學相伴出現的,有專家指出“尋根文學的總體指向是探尋在某一文化製約下,中華民族生存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的外在形式指向過去,深層意蘊則指向現代以至未來,達到重建民族文化、民族性格、重鑄民族魂的目的”。也許金曾豪並未完全意識到用現代意識關照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但其創作實踐中,文化的承續和反思成為金曾豪少年小說的重要主題,而這種承續和反思又是以個人化的體驗和情感的抒發的方式完成的,因而具有了詩意啟蒙的意義。

所謂詩意,是20世紀中國美學與詩學中廣泛運用的一個術語。並非隻是體裁意義上的“詩”所具有的意味,而是對中國幾千年古典詩文精神的一種現代重構,也就是按現代需要重構的中國古典審美精神,所謂詩意啟蒙,“簡單來講也就是審美的啟蒙,即憑借對自然、藝術的審美體驗而使蒙昧的心靈乃至整個生存方式獲得得解放。”作家沉浸在對故鄉自然美景和淳厚民風中,但他的作品不同於“五四”啟蒙話語中作家與鄉村不對等的關係。“五四”啟蒙話語常常將鄉村置於強烈的危機感和沉悶壓抑的環境中,並成功地讓人萌發改造它的欲望。金曾豪卻是從平凡的鄉村生活中讀出了質樸而溫婉、平和而深邃的人間情懷。感受到一種寧靜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生物的和諧。這種寧靜的和諧之美已經植入作家的內心,因而作家不經意的描寫和構築,都具有了詩的韻律。作家用文字塑造著充滿詩意(非功利、自然性)的人格和詩意(詩趣、和諧)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