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年世界的全方位拓展
翻開金曾豪的小說,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少年世界。他們當中,既有《秘方秘方秘方》中生活在晚清年代傳統社會的阿亮、玉龍、金龍,也有《石頭裏的哥哥》中充滿了濃鬱的當下時代氣息的奔奔、小虎、童家立,還有生活年代不明的《魔樹》中那個怪異的少年阿木;既有活潑開朗的盛雙豆、大吉(《迷人的追捕》)、鞠天平、鄭康兒(《青春口哨》)等都市少年,也有生活在江南水鄉的阿芒(《小巷木屐聲》)、大弟弟(《綠牆》)、馬丁(《馬丁的絕招》)、阿生(《笠帽渡》)、文兒(《書香門第》)等淳樸可愛的鄉村少年。金曾豪寫倔強機靈、調皮勇敢的小男子漢,也寫富有青春活力、生氣勃勃、靚麗可愛的少女,比如《穿過小城,很累》中那個化裝成六十一歲老太太的十六歲少女劉小佳,《青春口哨》中那個美麗潑辣的冬青,《白皮箱》中那個不忍心聽從父母勸誘(打香港回來的姨婆的主意)的善良少女小鳳……盡管這些少年人生活的時代不同——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成長的環境不同——有都市的也有鄉村的,家庭背景不同——有書香門第的也有普通農家的,但是他們都擁有那個年齡段少年的共性精神——富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氣,用心地感受著周圍的人和事物,用心地體悟著撲麵而來的生活。他們熱情、真誠、任性、倔強,他們渴望長大,渴望早日進入成人世界,像男子漢一樣生活。所以盛雙豆討厭臉上的酒窩,大吉明明不會吃辣卻偏要像大人一樣地在臭豆腐裏放肆地放辣……同時,他們又是那樣地容不得成人世界中那些虛假的和醜陋的東西。擺渡少年阿生,得知賣冰棍的阿發無故提高冰棍的售價後,便一反常態,對前來渡河的阿發不理不睬——盡管阿發每次渡船時都給自己好處(《笠帽渡》);而鞠天平得知阿麥在那場車禍中做了手腳後,對心目中的偶像阿麥便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但我總覺得這件事中多了一點兒什麼,又少了一點兒什麼。”(《青春口哨》)少的是什麼呢?也許就是對阿麥單純的崇拜,多的又是什麼呢?或許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或許是終於明白了——這是一個紛繁斑斕、閃爍難辨的世界。但不管怎麼說,少年總是在這樣的一些事件中慢慢地領悟了社會的複雜性、生活的多樣性、人生的豐富性。而這個過程就是少年的成長過程,他的《秘方秘方秘方》《石頭裏的哥哥》《迷人的追捕》《馬丁的絕招》等,講述的無一不是這樣的故事。金曾豪正是這樣向我們展示了少年成長的原生態。這個過程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它就像《青春口哨》中所描寫的蛇的蛻皮一樣,然而這又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金曾豪正視了這個話題,並把它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敘述和富於個性色彩的表達方式,因而他筆下的少年形象又充滿著鮮活獨特的個性,將對少年精神世界的體驗滲透到字裏行間,使我們從少男少女生命的自由舒展中獲得了青春的意境與成長的快意,並折射出時代發展的七彩強光。
每個人都有過快樂懵懂的童年,也有過惆悵迷茫的少年,然後才健步走向青年,走向人生越來越迷人和豐富的季節。金曾豪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應該是在江南水鄉度過的吧,那時的生活肯定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要不然,他怎麼會對江南少年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有如此清晰和熟稔的把握呢?金曾豪的少年小說屬於江南少年,自然也屬於整個少年世界。
當然,金曾豪少年小說的成功除了他對少年世界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對江南文化的敏銳感覺與體驗,還源於他在創作手法上的多方探索。
三.創作手法的全方位探索
中國的少年小說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那場探索運動以來,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金曾豪雖然不是其中的主要幹將,卻也是熱烈的參與者。
他的《魔樹》無疑是一部標誌性的探索作品。《魔樹》是小說,同時又是寓言。作品運用象征的模式,在阿木的成長過程中,在阿木和爺爺的生活過程中,在小說的整體中暗示了生存和生命的哲理;同時,作品還通篇運用魔幻手法,荒僻的小島、長了水草的湖泊、忘憂草的塊莖組成的怪球、半枯的老皂莢樹、阿木的紅短褲……這一切都充滿了神秘色彩。這些意象貫穿小說的始終,便使小說有了一種奇異的氛圍,增添了小說的神秘感和可讀性。除了《魔樹》這部通篇運用象征和魔幻的小說外,金曾豪還在另一些小說中運用局部的象征。比如《青春口哨》就用那條蛇皮象征了成長過程的艱辛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