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挺拔蒼翠的鬆樹林時,你可知道,杜鵑鳥正在鬆樹林裏戰鬥著?鬆毛蟲是鬆樹的大敵,它繁殖快,一條鬆毛蟲雌蛾,一年可生幾千萬條小蟲,鬆毛蟲猖獗的時候,一兩天內,會把鬱鬱蔥蔥的鬆樹葉吃得精光,導致成片的鬆林枯死。但是,鬆林有它的天然衛士,杜鵑鳥就是消滅鬆毛蟲的一支勁敵。
杜鵑鳥,從春到冬,無論刮風下雨,天天都戰鬥在鬆樹林裏,捕食鬆毛蟲的卵、幼蟲、蛹和成蟲。它不怕鬆毛蟲周身的刺毛,堪稱捕捉鬆毛蟲的能手、護衛鬆林的衛士。根據解剖觀察,一隻杜鵑鳥每小時可捕捉100多條鬆毛蟲。
杜鵑的長相並不漂亮,羽毛也並不美麗,嘴也纖弱且微彎,腳細小,有四趾兩趾向前,兩趾向後,棲落在樹上時,常常是尾巴上翹,翅膀下垂。但它的叫聲婉轉,常常隱匿在鬆林深處,不停地鳴叫,特別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常常通宵達旦地歌唱,因此,激發了詩人畫家的創作思維,成為他們作畫寫詩的好素材。春末夏初的清晨,春眠方醒的人往往會被杜鵑鳥“布穀”“布穀”的叫聲驚醒,它好像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快去春耕播種吧,所以它又得到了家喻戶曉的布穀鳥之雅號。杜鵑的警惕性很高,行動也很敏捷,經常隱蔽在茂林樹蔭叢中,雖常聞其聲,卻難見其影。即使看到它們,也是影子一閃,又迅速鑽進另一片樹叢中去了。
杜鵑鳥在生兒育女方麵,有鳥類中很特殊的不好習慣,那就是一不築巢,二不孵蛋,三不育自己的子女。但是,它並不絕代滅種。原來杜鵑鳥在產卵前先仔細觀察別種鳥的巢以作為自己產卵的產房,然後每天在這些巢的附近,悄悄地窺視,一旦主人外出時,就偷偷地把卵產在它的巢裏。有時它們也把卵產在地上,然後用嘴銜起來放到別的鳥巢裏,杜鵑鳥能產10~15個卵,分別寄放在不同的鳥巢裏,一個鳥巢隻放一個卵。杜鵑鳥善於察顏觀色,它會把蛋生在有著同樣顏色的鳥蛋的鳥巢裏,以假亂真,讓鳥巢的主人難於識破替它孵蛋。產下蛋後杜鵑鳥還要巡查,如果發現產在鳥巢裏的蛋不見了,便會再產蛋補上一個。
杜鵑鳥的蛋孵化期短,隻要13d左右,小杜鵑就會破殼而出,通常比它異父異母的小兄弟早出幾天。出世後的小杜鵑光著赤裸裸的身體,閉著雙眼,兩條腿也還不會走路,全靠義親喂養。有趣的是,剛出生的小杜鵑鳥有一個本領,鑽進巢中其他鳥蛋底下,並且逐個地把鳥蛋移到巢邊,最後把它拋出巢外。小杜鵑鳥的背部突起,當鳥蛋被頂起來時,這個突起的背部就會章即產生拋出的反射作用,把蛋推出巢外。假如小鳥已經出殼,小杜鵑鳥也會把小鳥托起來,慢慢移到巢邊,用力站起來,將小鳥拋出巢外摔死。自己獨霸巢穴,獨得義親的喂養。可憐的義親並不知道自己的親生兒女已經慘遭不幸。仍然辛勤地喂養這個殺害自己骨肉的凶手。
小杜鵑鳥長得很快,幾乎每小時都不同,不幾天,小小的鳥巢隻能勉強地夠小杜鵑鳥住宿了,但這時義親仍然盡力啄蟲來喂它,不知花費多少精力。再過幾天,小杜鵑鳥長大了,它的母親就飛來,偷偷地把它引走高飛了。杜鵑鳥雖然在養育子女方麵有不仁不義之處,但它專吃別種鳥類望而生畏、不敢啄食的鬆毛蟲,同時還啄食大量害蟲,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莫大的好處。據科學家研究發現,一隻杜鵑幼鳥,一天能吃39隻蚱蜢、3隻鳳蝶的蛹、43隻甘藍蛹、5隻金龜子幼蟲、4隻圓蛛、50隻黃粉螂。所以杜鵑鳥為人類立了功,是益鳥,應該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