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布雷德抬頭一指,故做文質彬彬狀說,“這位就是詹肯斯院長!”
而與貝裏奧學院隔鄰的三一學院,彼此一向互不相識,想盡辦法互別苗頭。
有一年,貝裏奧的學生忙著在自己學院的屋頂上,懸上一串一串結滿霓虹燈的電線,一通上電,出現的竟是“渾蛋,三一學院,渾蛋,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的學生當然也不甘示弱,立刻在貝裏奧教堂的一個角落裝上麥克風,然後在第二天教堂進行彌撒時,每隔一段時間,便播出“渾蛋,貝裏奧學院,渾蛋,貝裏奧學院”的回罵聲。
牛津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學府,一來是因為具有優良的學術傳統,二來是因為學風自由。這裏的學生,不僅會讀書,也會玩。特別是每年五月中旬開始為期四天的學院級劃船賽,更是牛津學生盼望了一年的大日子。
船賽是在牛津近郊的愛色斯河上舉行,每一個學院都有兩條或三條船參加。比賽每半小時一組,每組十二條船,參加比賽的船隻分成九組。這種賽船長約兩丈,寬約三尺,除了坐在船尾把舵的隊長,計有選手八人,比賽時,他們隻管賣力向前劃。
比賽開始的時候,船隻並不是並肩出發,而是分作前後,以追、趕、碰、撞到前船船尾就算贏了。所以整個比賽就在“追趕”中評判進級的名次,直到最後一天十四條船一決勝負——不得了,這天的觀眾簡直興奮得發了瘋,不僅河堤兩岸歡聲雷動,連跨河橋上也“堆滿”了人群。套句武俠小說用語,就是“轟動萬教”。
第三聲槍響後,隻見十四條小尖船嗖地一下,小箭般飛身而出。一時間,木槳過處,浪花四濺,嘩嘩作響。選手們個個像上了發條的玩具兵,拚了命似的劃!劃!劃!如果拿望遠鏡看特寫鏡頭,每個人的臉部肌肉繃得比撐開的牛皮還要緊。
而兩岸不絕於耳的加油聲和叫好聲,更為這項活動增添了無限的熱鬧和高潮。
牛津的大學生,一般的課隻排在上午。下午與周末,多半把時間花在課外活動上,劃船運動是最熱門的一項。到了晚上,就是參加各種座談會或學術演講的時間。一年分三學期,一學期隻有八個星期的課,看起來好像很輕鬆,但真正的意義是在培養一個人自動自發、獨立思考和自我訓練的能力。
城堡之夜
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都,自八月份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以來,這個古老樸素的城市,便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觀光人潮。
“高街”的藝術節旗幟隨風招展。
沿著狹長、起伏似波浪的舊鬧區“高街”一路閑逛,可以看見紅、黑、白三色鮮明圖案的藝術節旗幟,隨風飄揚。天空灰冷的臉,因此像抹上了兩小團浮動的胭脂,顯得活潑多了。
欣賞最具傳統色彩的“特吐”表演
晚上十時,我將要欣賞一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中,最具傳統色彩的風笛和鼓樂隊的“特吐”(TATTOO)表演。這是一個露天表演節目,場地在一座古堡的廣場前,搭建的U形看台據說可以容納一萬人以上。
九點過後,我和同伴們開始在擁擠的人群中排著隊等候進場。
售價一英鎊的藍色節目手冊,很快就賣完了,彩頁上印著不同的風笛手和鼓樂隊表演的圖片,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蘇格蘭皇家禁衛騎兵隊的風笛和鼓隊。
這支風笛鼓樂隊的製服,據說是由英王喬治六世親自設計的,紅黑格子的蘇格蘭呢裙、同色披風、綁腿,使他們在表現“男子氣概”之外,還多增加了一些輕鬆的趣味。
這支風笛鼓樂隊有許多輝煌的演出紀錄,例如英國女王的禦前演出,美國裏根總統的禦前演出,及在聖彼得廣場為教宗表演等,都受到歡迎和好評。
不過,你別以為他們隻是單純的鼓樂隊,在正式執行任務的時候,他們都是訓練有素的坦克車士兵,打起仗來,可一點兒也不含糊!
除了蘇格蘭皇家禁衛騎兵隊,那天晚上的“特吐”表演,還有著名的第四皇家坦克步兵、蘇格蘭皇家步兵第一營、愛德華第五世及愛德華第七世的誇爾喀步槍隊和瑪麗公主十世的誇爾喀步槍隊等的風笛鼓樂隊表演。
節目單看到這兒,我們開始跟著移動的人群走向露天劇場的進口。劇場服務員一看門票,立刻親切迅速地領著我們到分配的區位,你想想看,上萬的觀眾,如果事先沒有一套安排好的工作流程,還真不知道會亂成什麼樣子。可是,正相反,觀眾雖然多如潮水,進場的秩序卻非常好,在領票員一一的帶領下,很快地化整為零,各就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