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克大教堂寸寸土地,斑斑血淚,不斷整修複建的紀錄,讓我對英國人重視傳統、尊重曆史的精神和識見,飲佩至極。我常常想,同樣的狀況換到我們身上,又會持什麼態度呢?“壞了就壞了吧!”“丟了就丟了吧!”“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
對古跡維護非常盡心的林衡道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看古跡就像看花一樣,今天看到的,明天也許就看不到了!”
想想看,這句話有多麼沉重!
如果你看過一本叫做《糯米古牆》——台灣十七個一級古跡的故事,你不得不為我們土地上那些大部分遭受冷淡、損毀的曆史古跡感到悲哀沮喪。
許多古跡,爭不過現代化的建設,為了造橋、開路,以“妨礙進步”、“沒有用”為借口,就永遠消失了!許多古跡因為人的無知和忽視,被破壞糟蹋了!許多人忘記了,走過從前才會有現在,文化需要保存,文明需要累積!現在你知道了約克大教堂的“重修史”,心裏是不是多了一些新的想法?
重現維京時代——參觀喬爾維克維京中心
翻開牛津當代大辭典,有關“維京人”這一部分的解說,短短不到一百個字:“八至十世紀,以貿易商身份活躍於俄羅斯和西歐沿海的斯堪的納維亞人;掠奪歐洲西部跟北部沿岸地方。”
如果光從字麵上推敲,我大概會很“簡單”地告訴你:“說難聽一點,維京人就是中世紀的海盜啦!”可是,自從參觀了約克城的“維京中心”,我不僅對維京人有了新的認識和印象,而且,還讓我更加相信了“行萬裏路勝讀萬卷書”這句話,甚至覺得,真實的經驗要遠超過呆板的文字說明好幾千倍呢!
約克位在倫敦以北三百一十公裏的地方,是歐洲少數幾個被維護得完好的中世紀城鎮之一。在它一千多年的曆史中,先後被羅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北歐的維京人統治過,因此城內留有許多可供人緬懷的遺跡。
除了上篇介紹過的約克大教堂、後麵要介紹的“柯克門”,值得參觀的地方,其實還有很多。例如中世紀時期用來防禦戰事的城牆,至今仍舊完整地環繞在約克市周圍。這座城牆建在十三世紀二十年代,綿延三公裏。每個到約克參觀的人,難免都會爬上高高的石階,走進核心區域圓筒形的主城堡內,看看裏麵究竟有些什麼——其實裏麵除了石塊砌的石牆,什麼也沒有,但是放眼四望,美麗的約克城卻可讓你一覽無餘。
喬爾維克維京中心離城堡不遠,現在已成為約克城最叫座的觀光據點。想進去參觀的人,得排很長的隊伍,耐心等候。
喬爾維克原本是維京時代的城鎮,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曆史。當考古學家在約克的克普爾道挖掘出來後,市政府就在現址建造了這座高度科技化且呈現古代維京風貌的博物館。
當我們隨著緩緩移動的長龍,走進展覽館內,首先看到的,是有關維京遺址的種種幻燈片、文字資料及圖片解說。但是這一切很正常,幾乎所有類似的博物館都會做這種設計。而且真正有時間、有耐性閱讀的人,恐怕也無法盡興。因為像擠沙丁魚罐頭似的人潮一波一波地不斷挪動,逼得你非得前進不可。
真正精彩的時刻,是我們要乘坐電動時光椅,進入維京時代的喬爾維克遊覽!
這些電動椅是被設定在一條固定的軌道上運作。當參觀者一一坐定,鈴聲響起,它們就像一列小火車,徐徐向前啟動。光線頓時柔和下來,像走進了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刻;又像是曙光乍起的黎明,有一種介乎真實與夢境中的神秘感。
景物由現代化的新世紀節節倒退,我們進入了一個古老樸實的村落。那兒的房舍用黃色茅草披頂,粗寬的木板造牆,每戶人家間隔得很緊密,裏麵燈火熒熒,可以看見一些閃動的人影;門外的泥地上,四處散落著幹稻草、泥灰、羽毛和雜草,亂亂的,有些雜遝的腳印。
村裏的人各忙各的。一個女人提著裝滿了水的木桶,背對著我們。她的頭上包著頭巾,露出腦後棕色的頭發,肩上披著藍色的粗布披肩,露出下半身咖啡色的長裙,三隻肥碩的大灰鵝在旁邊或蹲或站,還有一隻受到驚嚇似的撲著半隻翅膀。
三個男人在一艘裝滿了皮毛和酒桶的木船上幹活,微低著頭在收帆。不用說,第三個男子是忙著放帆。這一趟買賣下來,說真的,不知道是“搶”還是“劫”。從他們的臉上,也看不出他們心眼兒是“好”還是“壞”。
小火車行進的速度很慢,可以讓我們“看”個仔細,“聽”個明白,“聞”個過癮。這話怎麼說?原來,為了力求逼真,喬爾維克城的一切人物、器物,不僅製作得精確考究,還以立體化的音響,帶出了孩子挨打的哭聲、牲畜的嘶鳴、糞便的臭味、燃煙的煙味兒……使人仿佛真正經曆了當時人的生活。曆史,就這樣深刻地走入人心,比什麼背誦、考試都來得有用。